非常职场 总经理手记之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9日14:57 青年参考 | |
做企业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感慨:“找人难,尤其是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更难!” 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尤其是在某个企业干的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带着那个企业所特有的文化痕迹。 很多大学生不懂这样一个最起码的道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你没钱花了,企业就要给你钱让你生活。企业用人,首先是看你能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带来效益。 企业第一难 中青在线刘学红 做企业最大的难题是找人才 某家媒体曾经对企业老总做过一次调查:最让这些老总睡不着觉的问题是什么?调查结果出来,各位老总的回答惊人地一致——最让他们寝食难安的问题,不是企业的利润上不去,也不是经营管理不善,而是人才难得,人才难留。 没做过企业的人,对这个调查结果恐怕会十分不解,如今人才过剩、大学生每年毕业一二百万,难道就没有你这个企业所要的人才?以至于成为企业老总睡不着觉的最大困扰?放在几年前,我恐怕也会有如此疑惑,但是如今,当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迟迟找不到,留不住,那种着急上火的心情,局外人真的难以体会。我也曾问过一些我身边的管理者,做企业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感慨:“找人难,尤其是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更难!”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世间一切事务都是要由人去做的,没有人,你办什么企业?于是,招聘合适的人,便成为企业的第一要事。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企业招人像征婚,谁也不想弄一个貌合神离的人进来。于是,婚前的考察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的招聘程序是:登招聘启事,参加招聘会;筛选简历;面试,考察(比如人才测评),最后录用。 企业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花钱培养人,都想捡便宜,直接要那些有过几年工作经验,一进来就能用的人才。然而,有工作经验的人,并不一定就是适合你这个企业的人。 经常跳槽的人,企业轻易不敢要 现如今人才时兴跳槽,跳槽对个人来讲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经历丰富,有了工作经验这块求职王牌;二是一步一个台阶,不是工资涨,就是职位涨。 我曾问过许多人为什么跳槽,回答的都是:人往高处走,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更大空间。有的人不到两年的时间换了四五个单位,最长的一次也没有超过半年。企业对这种频繁跳槽的人会十分警惕:谁知你是不是他的又一个跳板?对有经常跳槽“工作经验”的人,企业轻易不敢要。 此外,有工作经验的人,还有一个企业文化融合的问题。一次,经朋友介绍,一位有过五六年工作经验的,被朋友评价为“能力很强”的人前来求职。我看过其简历后很满意,其工作经历与网站相关——IT领域;而且一直做销售,此前已经“做到原来公司的最高位”。 我问他:“既然业绩如此优秀,为何还要换工作?”他回答:“我喜欢超越自己,想给自己寻找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吓唬他:“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有很大不同,许多领域需要探索,而且任务压力很大。”他爽快地说:“我喜欢挑战,喜欢创业。”“我们网站的工资水平比不了你以前的IT企业。”我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我相信自己的实力,能够给网站创造可观的效益。同时让自己有比较好的收入。” 天上掉馅饼了!这是我几年来面试过的最满意的一位。那就进来试试吧。兴头上本想把他试用期的工资调高一档,但理智及时制止了我,是骡子是马,还是遛遛再说。 这一遛,还真遛出问题来了。第一个月过去,虽然没有什么业绩,但所属部门的主管对他评价很高:谦逊,懂事,有能力,爱学习。于是顺利通过试用期。第二个月业绩仍平平,与主管的关系开始紧张。到第三个月,与主管开始争吵。不得已,我开始介入,想弄清楚原因。 他说,我没有错,主管让我拿传真,我拿了,主管让我复印文件,我也复印了;尽管我对领导的某些决策不认同,但我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 主管说,有一次我让他帮我把给客户的东西打包,他问,这是咱们部门的事儿吗?我说是。他又问,这是我的职责份内的工作吗?我说是。最后,他老大不高兴地帮我干了,干的时候他告诉我,如果因为做这件事影响了他业务的正常进行,他不负责任。 我找了七八个与他有过接触的员工谈话,给我的感觉与当初他面试时的印象大相径庭。他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谨小慎微,每个责任细节都分得清清楚楚。没有表现出一点喜欢挑战、喜欢创业的劲头。而且,他每月的任务数迟迟不定,说是要取决于网站给他的工资定在哪个级别…… 我有点忍无可忍,下了逐客令。 也许他真的没错。他原来所在的企业由于销售人员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养成了他井水不犯河水的工作态度,再加上公司等级森严,员工只有执行的份儿,没有提意见的权利。但这种文化太不适合我们这个成长型、创造型的网站了。我们希望员工之间彼此合作,共同探索,即使是最高领导的决策,员工有想法也可以照提不误。 实践告诉我,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尤其是在某个企业干的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带着那个企业所特有的文化痕迹。进入到一个新的企业当中,会有一个文化的适应和融合问题。这种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碰撞,有时会给企业带来好处,比如,可以借鉴别的企业先进的管理流程和模式,但更多的是不适应。他们总爱拿原先企业的东西来套你这个企业,这里不行,那里不对。还没真正了解这个企业,就开始评头品足,指手划脚。 对大学生来说,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其实也是一种特殊培训 有过这些教训后,我开始把眼光转向应届大学毕业生。下狠心向那些大的外企看齐——付出培训的时间和财务代价,自己来塑造适合企业的人才。心想,大学生那么多,难道找不出几个合适的? 事实证明,我又太乐观了。 为了有效地进行初选,网站事先设计了一个有20多个问题的结构性调查测试卷。其中有两个问题的回答给我的感受最深:一是你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什么?二是你期望的薪酬标准是多少?请说出这个标准的依据。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很可爱,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背后所埋设的陷阱,“老老实实”地回答。有的说自己今后想当外交家,有的想自己办学,有的想当记者,还有的想自己办企业。 除了想办企业的,其他的都与网站的需要存在距离。因为,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讲,它最希望要的是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接近或相一致的人才,没有一个企业心甘情愿地想把自己办成“黄埔军校”,为别人做嫁衣裳。 对于第二个问题,乐子就更多了。薪酬待遇提多少的都有,依据也五花八门。有的强调自己留学归来,海归人才难得,理应得到高报酬;有的直截了当地说是现实市场的行情;有的说不给钱也行,只要能给他有个在简历上填工作经验的机会。最具喜剧效果的,是一个学生为他所提薪酬标准开列的开销账单:500元租房,500元寄给父母,500元零花,500元存入银行……但没有一个说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他们把企业当什么了?! 当我向他们说明,这道题是想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自信和能力(你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给用人单位一个要他的理由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表情木然,显然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很多大学生不懂这样一个最起码的道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你没钱花了,企业就要给你钱让你生活。企业用人,首先是看你能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带来效益。对能给企业创造高价值的人,企业是舍得付给高报酬的,但是对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也绝没有白养着的义务。 此外,在大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懂得待人处事起码礼仪的毛病。这可能是前些年社会上总把大学生捧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的缘故。当应试者通过层层关口之后,所要通过的最后一关就是总经理面试,一般是两个人中选定一个。在面试时,我曾随机地设置过一个小的情境测试,就是让应试者到总经理办公室面谈。他们进来后,我会让座,然后问他们是不是要喝水,不管回答是与不是,我都要亲自给他们取一次性纸杯,放到他们面前,然后取茶放茶,再拎起水瓶,给他们每人斟满水…… 在我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有的人会主动站起来一边说谢谢,一边抢着自己做,有的则一直端坐不动,直到我把沏好的茶水,端到他们面前。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测试中失去机会的。企业无法想象,一个习惯坐等别人为自己服务的人,会主动地去服务客户。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认为,企业这么做,对大学生是不是太苛刻了。其实,筛掉这些人,我心里也不好过,他们毕竟涉世未深,有很强的可塑性。但企业为什么不要更好的呢?培训专家告诉我:企业对新人的培训,最有效的是技能,而效果最差的则是工作态度。对不起了,大学生们。但愿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能让这些大学生学聪明一些,变得成熟起来。企业筛掉他们,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特殊培训。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