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回忆》:凶案背后的社会心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13:53 新民周刊 | |||||||||
BY刘志荣 《杀人回忆》在韩国热播时,我正在韩国大邱任教,一边看,一边想着我们中国电影的老问题:卖座的电影总觉得和社会脱节,切中社会问题的电影却很难卖座。瞧瞧人家!不但刷新了票房纪录,在国内国际囊括了多项奖项,更难得的是和自己的现实血脉相通,既好看又不乏批判反思的深度。
说起来,这部电影也有点侦探片的味道,题材选取的是80年代轰动韩国、迄今仍未告破的连环强奸杀人案件(凶手的作案对象是雨夜落单的女人,作案手段极其残忍),这大约也是这部片子卖座的重要原因。不过,把这部片子受到广泛欢迎仅仅归因于轰动性的题材,那未免太轻看了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电影既不是活报剧,也不是刺激人感官的低级趣味的影片,它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编导和民间社会心心相印的对以往体制的反思。 宋康昊饰演的警探,一抓到疑犯,便循循善诱地诱导人家回忆杀人经过,而不管这人是不是真凶,跟他搭档的警察,一见疑犯拒不服从,便马上上去给他一脚,甚至把人倒吊起来——影片一演到这里,电影院里哄堂大笑,大约因为这种事情在80年代的韩国司空见惯,大家都心照不宣。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无辜疑犯,在这种“杀人回忆”的仪式中,大多数吃打不住或者受到诱导,不但自认有罪而且头头是道地交待“杀人”经过。金琮饰演的从汉城来的警官开始时怀疑、抵制这种审讯方式,但当连环案件一再发生,侦破过程毫无头绪时,他竟也陷入了这种心理,甚至比乡下警察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要了解80年代的韩国社会,《杀人回忆》可以提供一个窗口:破案的紧要关头,急需调集警力而不得,原来警察都被调到邻近城市镇压民众示威去了;被关押拷打的一个无辜的疑犯是基督徒,他所在的教会的教友集合在警局门口齐唱赞美诗示威;因为警民关系紧张,掌握关键性破案线索的证人竟在警民冲突中因事故丧生……等等,都显示出韩国民主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矛盾。 影片一开始不乏喜剧色彩,譬如宋康昊在侦破毫无头绪时去向“仙姑”求神问卦,半夜三更跑到案发现场去“圆光”,譬如宋康昊酒后和金琮大打出手时说,美国太大所以他们的侦探要用头脑破案,韩国很小,所以只需要用脚破案,都让人忍俊不禁,但当金琮也陷入有罪推定的心理中甚至趋于疯狂时,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沉重。《杀人回忆》揭示了韩国军政时代由专制而导致的有罪推定的心态,而且,这种心态竟隐隐然弥漫社会,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影片结尾宋康昊饰演的警察辞职后,在饭桌上对待儿子也无意中流露出类似心理,让人不禁对内在于东方社会中的某种缺陷悚然深省。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