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关注汉服复兴:网络版中式学位服出炉引发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5:20 新民周刊
关注汉服复兴:网络版中式学位服出炉引发争议

2006年4月1日,上海康健园举办“上巳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河畔祓禊、曲水流觞和佩兰诗会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关注汉服复兴:网络版中式学位服出炉引发争议

春日暖阳,洪亮的妻子梅梅身着汉服,花前留影


关注汉服复兴:网络版中式学位服出炉引发争议

“中国式学位服”的学位缨颜色区分学士、硕士和博士


关注汉服复兴:网络版中式学位服出炉引发争议

清代乾隆年间藏青色妆花缎过肩蟒袍


  汉服执著

  难以忽略的是,汉服背后,是国学复兴与祭孔、读经的是非之争,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以及去年《汉武大帝》和《大长今》热播。

  撰稿/贺莉丹(记者)

  一套以汉服为蓝本设计的“中国式学位服”方案在网络广泛流传,引发人们对“复兴汉服”的再度关注。

  “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一位汉服拥趸这样感叹。

  一群中国年轻人,峨冠博带,行走于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带着冲动和梦想,他们希冀在“汉服复兴”的口号下,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

  叶茂:穿着汉服执教新东方

  “我希望有一天,当我穿着汉服上街时,大家不会说‘你们的汉服’,而是说‘咱们中国人的汉服’。”“中国式学位服”设计者之一的“百里奚”对记者说。

  “百里奚”名叫叶茂,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在读博士,同时在武汉新东方学校教授美国口语课程。跟新东方其他老师不同,这个清秀的男生会郑重其事地穿上汉服,泰然自若地教授英文。他往往会再带几套汉服,让学生们体验汉服在身的庄重感觉。

  “看过我穿汉服的学生将近有1万人了。”叶茂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穿过汉服,后来也加入汉服拥趸的行列。

  叶茂有两套汉服,一套是棉布质地的深衣,浅蓝色轻纱镶黑色,山东曲阜的朋友帮忙,这套深衣只花100元就做好了;另一套是他亲手缝制的黑色玄端。而他对汉服的知识则来源于图书馆。

  “深衣是将上衣与下裳接缝在一起,相当于今天的西服,我这套深衣是按照朱熹的《家礼》原样复原的;玄端一般在祭祀、婚礼、射礼等严肃场合穿着,相当于今天的燕尾服,《礼记》中记载了玄端的尺寸、布料。”叶茂解释说,汉服的各个布片都是方方正正的,缝起来不困难,“像我这样没有任何经验的人都能缝制。”叶茂正在做一套短装,类似唐装,不同的是保留了交领和两边开衩等汉服元素,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他还准备做一件长衫,保留交领的特点,并适当放宽衣袖,以体现长衫的飘逸特质。

  2003年11月23日,郑州电力系统普通工人王乐天第一次穿上汉服走上郑州街头,他的汉服是依据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李勇(原型李陵)的服装样式仿制的。独自从早上11点走到了下午4点多,他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园,乘了公共汽车。在行人眼里,身着汉服的王乐天仿佛“出土文物”。对叶茂而言,看了报纸上对王乐天的专访后,叶茂意识到,“与其把汉服看作历史尘埃,不如用新的方式诠释汉服”。

  在叶茂的理解中,“汉服的理念来自于轩辕皇帝的‘垂衣裳而天下治’,从周朝以后,汉服逐渐稳定成型,一直传续到明朝末年,是为中华民族瑰宝。”清兵入关后“剃发易服”,文明被生生折断,传承几千年的汉服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不见踪影,叶茂备感失落。

  2005年年初,叶茂加入天汉网,他参加了天汉网网友组织的多次活动,较近的一次是他穿着玄端参加了武汉科技大学一位女生在东湖举行的笄礼仪式并担任司仪。

  如今的叶茂已经能够“很坦然地穿着汉服出去”,周围的同学也知道他是不折不扣的汉服爱好者。但对叶茂来说,更多的压力来自陌生的路人。“我穿汉服时,有人喊我道士,有人还以为我要表演。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自然会注意自己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叶茂总是耐心跟这些路人解释,后来他索性专门做了一个小背包,用颜料在背包上书写“汉族衣冠,中华一贯”8个大字,穿汉服时就背在身上。

  洪亮:喜欢汉服的人不是古董

  “喜欢汉服的人并不是古董。”坐在星巴克,洪亮对记者强调。网名为“共工滔天”的洪亮是“天汉民族文化网”的管理员,上海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的他目前在上海电视台做编导。这个穿着蓝色牛仔衬衣的小伙子喜欢汉服,他也强调自己同时很“西化”,喜欢披头士,喜欢用电脑自己创作电子音乐。相比钻研艰涩难懂的《易经》,洪亮更倾向于翻阅杜拉斯、米兰·昆德拉和卡夫卡的小说。

  洪亮的妻子和81岁的爷爷都是汉服爱好者,2004年过年时,洪亮送给妻子一套汉服作为新年礼物,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他开始对汉服产生浓厚兴趣。“在一些重大场合,日本人穿和服,韩国人穿韩服,但尴尬和奇怪的是我们中国人居然找不到自己的服装,实际上和服与韩服全都来源于我们的汉服。汉服只是一个载体,悠远的华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要复兴的。”

  洪亮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下穿汉服是在2005年,他和妻子参加了由天汉网十余名网友组织的集体活动,穿着汉服的他们在新天地附近逛了一大圈,围观者甚众。“也有误解,包括以为我们是表演的、唱戏的,或以为我们穿了和服、韩服,还有人以为我们是和尚、道士。”洪亮把这次集会拍了下来,这个片子后来在上海电视台播出。

  “汉服分为常服和礼服,常服是平常穿的,相当于衬衫、T恤;礼服是在正式场合穿的,相当于西方的晚礼服。汉服腰线可以控制,中国古人往往把腰线放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显得人体比例非常完美。”在洪亮看来,汉服是民族服装,而不是古装,经过创新和改良的汉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洪亮自己设计了几款汉常服,在他的理解中,经过改良的汉服完全可以搭配现代服装适应日常穿着,“民族服饰必须有生命力!比如说交领短衫如果搭配牛仔裤,看上去会很时尚。”

  汉服的价格从50元到1000元不等,最便宜的汉服做法是扯块布自己做。洪亮的两套汉服都是500元左右,请网友做好后邮寄过来。

  有人指责他们的汉服不太精美,网友集会中,不少人宽大袖袍下露着衬衣、毛衣和皮鞋。在洪亮看来,置办汉服必须量力而行,“比如和服,做一套起码要几万元。相比之下,我们几百元的衣服用料做工自然会差些。另一方面,汉服本来就不拒绝现代,因为它不是古装,而是民族服饰。”

  嵇康弹奏广陵绝响优雅面对死亡,蔡邕听音救出古木制成焦尾名琴,都是洪亮认为很“潇洒”的场景。汉服对洪亮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他是跟别人打招呼时习惯性地用“拱手礼”,此外,洪亮还学了半年古琴,如今已经可以演奏《阳关三叠》。

  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汉服复兴”运动的中心地,就上海而言,洪亮每个月要参加一次20人以上规模的集会,很多外地网友纷至沓来。2005年举办的上海桂花节,徐汇区旅游局邀请洪亮他们作为承办方参与节目编排,那次来了将近40 位天汉网网友,沈阳网友“万佛朝宗”没日没夜地赶制汉服。河南网友宋豫人,原是河南平顶山市外事办的一名干部,铁杆汉服发烧友,提前一个礼拜就到了上海,住在一个破旧的招待所里,“我挺佩服他的,老头已经退休了,每天做的事情是拿着‘华夏汉族’的旗帜上街,逢人就介绍汉服。”最近的活动则是5月6日的上海龙华庙会,网友们组织了踏歌、蹴鞠、投壶、汉服搭配体验等活动,他们期望通过这些互动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肯定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

  复兴汉服

  武汉市接受一名女大学生的建议,决定于2006年5月16日,由武汉1000名18岁的学生,身着传统服装,在磨山楚城广场,以肃穆的古礼举行成人仪式。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上演了一场古代传统的射礼仪式。十多名青年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像古代人一样切磋射箭技术。孔子提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早是作为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儒家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是为射礼。人民大学的这次射礼成为近200多年来国内举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

  2005年8月13日,虽然七夕已过,身穿襦裙的14名年轻白领在上海滨江大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重过“七夕”。一个月后,9月18日下午,来自四川各地的11位网友身着古代汉服,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祭奠。

  从去年以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网友举行的祭祀、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他们期望通过这些方式来宣传、推广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汉网由2003年元月成立之初的四五人,发展到目前注册ID就达3万多人。成立2年的天汉网,注册ID数量过万人。一些网友上传他们最新的身着汉服的照片,与其他网友分享。

  对“汉服”的定义存在不同说法,在一些网民的理解中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主要指服装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的穿着特色,比如宽衣交领,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

  “汉服式样到周代逐渐完善,汉族传统服饰可以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来形容,飘逸灵动。”叶茂这样认为。2001年10月的上海APEC会议,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为每位领导人准备了改良“唐装”,引发民间的唐装流行。但在叶茂看来,唐装并不属于汉服范畴,同样不属于汉服范畴的还有现代旗袍。

  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对此则有异议,他认为汉服的概念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现代人穿的所谓的民族服装严格意义上就是明清两代的。”

  而在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看来,春秋战国时期汉民族的概念还不清晰,汉族形成应在汉朝以后。“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汉族的服饰传统被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打断,现在他们提倡的汉服,应该是使用了汉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服饰元素,再为现代人设计的‘新汉服’。”包铭新解释,汉服发展经过以下大的阶段:两汉交替时期王莽服饰改革;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服饰元素融入中原;唐代服饰就融合了很多西域甚至东亚元素,比如条纹裤、腰带上的少数民族挂件等;儒家理念在宋代开始影响服饰,使得中国服装重礼节、忽略身体特征;西夏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交流,西夏辽金元把很多服饰元素带入中原;元明的继承性很强,比如服装上加金的艺术,在元代得到很大鼓励,明代服装的加金技术达到一个高峰。

  最近半年来,经常有年轻的汉服爱好者给包铭新打电话,询问他对汉服的态度,让他看自己设计的汉服照片。“这些青年人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又没有忘记中国近代历史的耻辱,他们对现在和将来的情况比较有信心,想跳过这段比较耻辱的过去往前走,期望从中国古代找一些东西来支撑他的民族自尊心。”包铭新如此解读这批汉服爱好者的心态。

  难以忽略的是,汉服背后,是国学复兴与祭孔、读经的是非之争,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以及去年《汉武大帝》和《大长今》热播。

  民间对汉服呼声甚高,学界则处于观望状态。东华大学近期举办的全国首届服装院校“我心中的国服”方案设计邀请比赛中,国内多所一流美术、服装院校的在校学生参加比赛,最终收到的70多份答卷令包铭新颇为惊讶,学生设计的国服作品清一色是流行时装。

  “这让我想到‘代沟’这个词。”学者包铭新说。“民间和学界有沟通,考虑的问题有重合之处,但合作并未开始。”包铭新认为,由于对汉服的界定不清楚,而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要强调中国人身份的表达,用“国服”这个概念更准确,也已为学界认同。在他的理解中,“国服”指约定俗成或由国家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礼仪象征和标志作用的服饰,在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对于国服以及服制建设的强调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增强国人的文化归属与认同感。如此一来,旗袍、中山装、唐装、汉服都可成为未来“国服”的可能选项。

 [1] [2] [3] [下一页]

  中式学位服之争

  一座服饰博物馆成长记忆

  正方反方:是否应该启用中国式学位服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