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老年之忧:老人成社会发展快的牺牲品(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12:01 中国新闻周刊 | |||||||||
老夫聊发少年狂 随着退休到来,老人不再属于单位;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也不再属于孩子;到哪里去寻找社会归属感 ? ★ 本刊记者/文晔 文/刘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仅37岁,而陈美如想要张狂一把的时候,已经是59岁了。从48岁退休,到今年59岁,她经历了破茧而出的十年挣扎。 为自己寻找老年价值 陈美如退休的时候,还是个精明强干的中年妇人。她的经历如此典型,几乎是整个知青群体的写照:14岁去草原下乡,在最偏僻的中蒙边境和羊群一起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日子,回到城里时已经30多岁了,没干几年,工厂就不行了,不退休,连最后的优惠政策都没有。 下乡、返城、下岗(或退休),知青们大都经历了同样的人生三部曲。拿着微薄的退休金,她逛不起商场,也进不了电影院,城市的繁华只能平添她生活的烦恼,一辈子都这样不停的被时代抛弃,几乎成了她的宿命。 不过,以前的蹉跎岁月,让她越发想干点事。49岁,她狠心掏出几万元,召集了70多个知青,筹办知青养老院。原因很简单,只有跟这些老姐妹们在一起,她才有说不完的话,才觉得自己又有了生气。 知青们虽然一致赞成她的提议,但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好,这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受挫的陈美如回到社区,成了社区老人中的“头儿”。她发现“老人的事,没钱根本办不成”。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社区舞蹈大赛,她组织的老年舞蹈队一共练了20多段舞,没想到,每人60多的报名费,竟然成了最后的拦路虎。 她一急,下了海,虽然“想干的事一件都没成”,生意也时好时坏,但今年59岁的她,心气却更高了,自驾西藏游成了她明年的计划。 为了这个,她和62岁的老伴现买车现学车,上“绿野”网站学习野外知识,广交有意同行的朋友,生活都围绕着“向西藏出发”动起来。 西藏之后她还要去新疆、云南,等把这万水千山走遍之后,她会把精力放在经常去做义工的养老院,直到自己动不了,也住进去。 当许多老年人无可奈何地偃旗息鼓时,陈美如却在寻找作为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找到了自己的“组织”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转变可以带动一群人,白瑞轩就是一个例子。 早在十年前,家住新疆的白瑞轩就领到了退休证。他向来就是个不善交际的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就更小了。 这样的烦闷一直持续到今年1月份,白瑞轩在新浪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自此,生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6月份,他在自己一篇回顾博客生活的文章里说道,写博客的这五个月是“有生以来最有成就感和最值得回忆的五个月”。 最初,他只希望利用博客介绍一些新疆的东西给内地的朋友看,但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吸引了不少老人博友以及网站编辑的关注,他们建议他组建一个老年博客群。 3月14日,白瑞轩在博客上贴出《征集老年博友》的告示,文章当天被推上了新浪首页。他没有想到,到今年8月底,已经有330多名“博客老人”聚在这里。 老人们将这个群称为“长者风采园”,成员则是“不老客”,他们最小的50岁,最大的有90高龄。博友们平日留言都笑称白瑞轩为“领导”,每天上网必先到这里逛逛,看看“领导”有什么新的吩咐。 7月26日,“风采园”里一位名为“八十老妪”的老人去世了,消息传来,白瑞轩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讣告》,当日就有170多位老人到“八十老妪”的博客去吊唁,老人们用一首接一首的长诗联句来表达自己的哀思。“这里就像家一样,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白瑞轩说。 “退休以后生活变成单向的,虽然仍然可以吸收新东西,但是没有交流。” 原中国和平出版社社长马联玉说,这种倾诉、交流的需求在老年人身上尤其强烈,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工作与交往活动,很容易陷入孤单沉闷的精神生活。 今年3月,马联玉同刚退休的老伴一起开了博客,两个人轮流写东西,分工去探望博友,生活终于变成“双向”的,对他们来说“能来写博客的都是一群幸运老人。” 随着退休到来,老人不再属于单位;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也不再属于孩子;到哪里去寻找社会归属感?哪怕是一个博客群,都可以带给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其实,无论虚拟的还是现实的,只要属于一个群,老人都是幸运的。 一个城市的转变 “吃好耍好,气死社保。”是成都老人的口头禅。成都人会享受,心态好,他们认为多活一天,社保就要多给一天的养老金。但是可以肯定的说,高质量的生活,仅靠社保是不够的。 政府应该为老人提供怎样的服务,老龄人口最多的上海将是全中国的范本。 上海是我国老龄化最厉害的城市,截至2005年底,上海市60岁以上老人有266.37万名,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9.58%。这意味着,5个上海人中就有1个老人,而且这一比重仍有上升趋势。 上海也是最早探索多层次养老的试点城市之一。2006年,上海更将老龄事业纳入到“十一五”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相对其他城市,上海市的老龄工作更侧重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陈为德老人,今年67岁,在老年人玩DV的圈子中小有名气,并且还自办了社区DV沙龙。采访时,他一再强调,“我是浦东区的老人呀”,在他眼里,浦东的老人都是多才多艺的,也是上海最忙碌的一群老人。 “社区学校太好了,我周一学旅游,周二学唱歌,周三学摄影,周四学英语,周五办DV沙龙,简直忙死了。据说社区一年有8万经费用于老年服务,我们基本不花钱,家里没有网络的老人还可以去社区的东方信息苑上网,才15元,包全年。” 东方信息苑是上海“扶老上网”工程的一部分,在这一工程的支持下,仅长宁区就有老人上网基地28个。 一个政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是神奇的。李华,54岁,今年3月刚退休就已经被卷了进来,成了“网虫”加“K歌一族”。 她以前有电脑,但是从来不上网,觉得那都是小年轻玩的东西。而且还经常跟女儿讲:不要老是上网,不要总聊天,小心被骗了。在社区的帮助下,现在她也成了网虫,不但手机短信发得贼快,还有自己的QQ空间。 集体去K歌,是她上网后的另一个收获。“K歌”是“老小孩俱乐部”每个星期三固定的网下活动,由网站出面联系,在上海的“钱柜KTV”或“统领KTV”举办,享受特别的最低折扣——14元3小时,或22元4小时,还包一顿饭。 6月16日,为了纪念父亲节,330位“老小孩”齐聚K歌,几乎挤爆了“钱柜”大厅,老歌响起来,平日沉默的老人也打开话匣子,大家一块儿边唱边回忆,又成了爱玩爱闹的年轻人。他们还自编了顺口溜: 网中没有鱼和虾,只有大爷与大妈。 网里还在唱啊跳,个个咧嘴笑哈哈。 李华甚至觉得这些退休后才认识的朋友比一天说不上几句话的女儿更贴心,每天的网上视频聊天,每周的网下K歌聚会,再加上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心思,心里话一股脑都说出来了。 单身的她还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男士,这周唱歌时她要把他也叫去,让朋友们帮着看看,帮着拿主意。 上海人的细腻作风在老龄工作上也展露无遗,老年信息科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鹏镖还告诉记者,上海市正设想制订网络无障碍标准,让软件可以随意放大字体、改变浏览网页的字体、字距等,从细节处服务老人。 另外,根据《劳动报》的消息,到2010年,上海市每个社区都将至少配1个养老院。对于不达标地区,将严格控制存量土地的开发建设。 为了让老人有求必应,上海还搭建了紧急救助网络“后援团”,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如果老人发生意外,总台得到信息后通知救护站等有关部门,同时通知助老服务员在第一时间内赶到老人家中提供帮助。 这些看似简单的政策,同扶“扶老上网”一样,改变着整个上海的养老观念,“社区的帮助太大了,老年成了我的黄金时期。”从高八度的声音听,陈为德的确是发自肺腑。 ★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