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怎样扭曲女大学生“卖淫”镜像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23:55 红网 | |||||||||
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新闻如今成了媒体的长效话题,而且浮出水面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杭州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图)”,“暗访 调查重庆女大学生的性交易”,“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实录”,“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一系列有关女大学生“卖淫”的“重磅新闻”被隆重推出和争相转载,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形象逐渐被媒体营造的“拟态形象”所扭曲并取代。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与“卖淫”、“三陪”、“没有好女孩”等画上了等号。至于武汉、重庆和杭州等几个“重磅新闻”的发生地,也在媒体
大众传播媒体现在已经习惯于被认为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而其从事的新闻报道活动,按照舆论学家李普曼的说法,则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为了验证媒介营造“拟态环境”的功能,早在1976年,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就对人们的电视接触量与对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现实中人们遭遇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在1%以下,但许多人却认为这种可能性在10%以上。这种判断远超过了现实环境的可能性,而更接近于电视营造的“拟态环境”。并且,接触电视越多的人,这种现象越明显,对世界“卑鄙指数”的判断也越高。 由于媒体高超的“拟态环境”营造水平和功能。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因为极少数女大学生的行为,在媒体畸形的审美观念或者是赤裸的窥视欲念扭曲下,变得“卑劣指数”逐渐升高,成了“没钱买高档服装比从事性交易更令她们羞耻”这种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就拿当前国内卖淫现象的真实情况与少数女大学生涉足的真实情况来看,按照新近出版的《凤凰周刊》提供的数据,周瑞金认为“中国有性工作者400万,2005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果真如此,中国目前在校女大学生的总数估计也不够500万。即便按照那篇耸人听闻的新闻“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中的某地高校女大学生卖淫率至少达到8-10%的数据推算,女大学生的“卖淫”人数也不过不足卖淫女总数的1/10。然而,媒体习惯于在卖淫新闻中选择放大女大学生的“镜像”,而沉默真实的“镜像”。 造成女大学生群体“镜像”被严重扭曲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相当一部分媒体在“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热衷于追逐“利润最大化”,淡化了“专业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把追求快乐、制造快乐,乃至于赤裸裸地制造快感、追逐快感,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如此,不仅把一项本属于文化范畴的事业,降格为“文化工业”,扭曲了媒体自身的形象,也扭曲了作为群体的女大学生的真实形象。 按照文化批判学者鲍德里亚的说法,在这个电子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无所不在的电子传媒向人们呈现的已经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超现实,人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复制的文化中,被各种丧失意义的符号和信息所包围。而且这种“超现实”给人造成一种幻境,非真实超过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而真实本身反而在超真实中沉默了。有关传媒营造的女大学生“卖淫”的镜像或“超真实”,对女大学生形象的扭曲和女大学生群体自身在媒体话语暴力中的沉默与缺失,不也正是如此吗! 稿源:红网 作者:陆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