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怪杰时代的谢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5:06 新民周刊 | |||||||||
当年的新闻界甚至瞧不起《60分钟》讲故事般的新闻报道方式,而现在《60分钟》却成了调查性新闻的典范。 撰稿/赵艳燕 3月14日,美国新闻专题节目《60分钟》的“台柱子”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
1986年,当西方国家对中国一无所知的时候,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转播了他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全过程,由此全球掀起一股“小平热”;2000年,在江泽民访美前夕,他又成了采访江主席的首位外国记者。 这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以尖锐问题使来宾招架不住而闻名。“60分钟”的执行导演杰夫·法戈尔称他是该节目的“心脏和灵魂”。“华莱士是《60分钟》的一把尺子,他的退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当时的新闻界甚至瞧不起《60分钟》讲故事般的新闻报道方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陆晔教授说,“而现在,《60分钟》却成了调查性新闻的典范。” 他不忍离开 去年,每当被人问到何时退休,华莱士总会很生气地回答:“那要等我两腿一伸的时候。” 不过,他的确已经老了。在他过87岁生日时,身上已做了许多心脏保护措施,除了肋骨下要放只心脏起博器之外,两只耳朵还经常疼痛;晚年采访时,助听器常伴着他。 他就像一辆品质优良的跑车,一直跑到里程表开始冒烟。10年前,他左腿植入一个伸展装置,但至今还没有时间做手术。他说:“我的日程表排满了。” 85岁那年,他再次和CBS续约,百万美元年薪的背后,是一年25个片子的艰巨任务。虽然CBS两年前宣称华莱士的工作量已减少一半,但自去年9月以来,他已做了11个采访,加上之前的部分访问,他的工作量已达到20个片子。 华莱士不会轻易言老。他常穿的箭尾形外套一尘不染,黑色领结和尺寸恰到好处的西装口袋让他依然神采奕奕。在他坐了43年的办公室窗外,纽约州的哈德逊河(Hudson)汩汩流淌。 一只斯特拉堡的鹅 迈克·华莱士1918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的一个新闻记者家庭。早年就读于密执安大学,大学二年级开始涉足新闻界。1956年,华莱士在纽约WABD电视台主持深夜电视访谈节目《夜间快讯》时,凭借手头厚厚的调研材料和不留情面的近景镜头,形成了他特有的“侦探式”主持风格。1957年起,他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了4年之久的《迈克·华莱士访谈》,使其“侦探式”风格风靡全美。 他真正出色的记者生涯始于50岁,即在他主持《60分钟》之后的岁月。1968年9月,CBS大型杂志型节目《60分钟》开播,正好50岁的华莱士作为《60分钟》主创人员之一成为节目主持人。这位老牌明星记者尽显其以犀利尖刻闻名的提问风格,先后采访过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和里根等数位美国总统,还采访过马丁·路德·金、基辛格和许多外国领导人如安瓦尔·萨达特、卡斯特罗、阿萨德、阿拉法特、巴列维、霍梅尼、卡扎菲等等。他曾质问越战将军威廉·韦斯特莫兰德“美国是不是夸大了越共的军事实力”。《60分钟》节目广告中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四个单词会让骗子和流氓从心里害怕?”答案是:“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自《60分钟》开播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接受过该节目访问,只有现任总统布什拒绝,华莱士讽刺他是“除了林肯以外另一个永远坐在原处的总统”(林肯的雕像是坐着的)。 美国新闻界这样评价华莱士:“他就像一只斯特拉堡的鹅,有着一肚子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每次采访他至少要做50个小时的功课。”而在其晚年,为保证节目质量,华莱士放弃了那些只要一两个采访就完事的人物调查采访。 走出镜头、休息时的华莱士,头发依然浓密,皮肤黝黑。曾于2004年采访华莱士的新华社记者王波告诉《新民周刊》:“老爷子80多岁了,思路很清晰,说话非常利索。”当用力去想一件事时,比如想一个抗衰老的菜谱时,华莱士总爱用力一拍满是皱纹的脑门,然后紧闭双眼。可当他坐到镜头前时,马上就活力四射,根本不会留下任何剪辑的机会。 在一次接受儿子克里斯·华莱士(Chris Wallace)采访时,华莱士坦言讨厌衰老:“今天我的助听器已经装好了,所以我可以一字不差地听清你的话。我有一个陪伴了15年的起搏器,让我戒了烟。不,我不喜欢变老。” 这种喜欢生命的情感也在他的采访中表露无遗。除了采访各国政要,华莱士在软性采访中也时刻流露着自己的情绪。有一次他采访一名绝症病人,当这位不幸者感慨地说“活着的感觉真好”时,华莱士陪他一起朗声大笑。 美国舆论界对他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而反对派则说他“胆大妄为”,是个麻烦制造者。 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离去的华莱士让他的FANS们感到惆怅和无助。有人在CBS网站上留言说:“华莱士,如果你去竞选美国总统,你一定当选!”还有人说,“华莱士,我们州的税收有问题,帮帮我们吧!” 华莱士说,他的眼睛和耳朵已大不如前,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经历对他已没有吸引力了。CBS的发言人告诉《新民周刊》:“华莱士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现在需要安静。” 尽管华莱士决定低调退休,但他依然会作为荣誉退休记者留在CBS,“只要CBS需要我,无论是《60分钟》还是《晚间新闻》,我都严阵以待。” 尽管华莱士不忍离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代表的美国动荡不安的新闻黄金时代已渐渐褪色。 最好的往往留到最后 冷战后的美国传媒群星闪耀,华莱士算是其中闪亮的一颗。 陆晔教授告诉《新民周刊》,“当时《60分钟》一推出,其新闻故事化的风格就颇受质疑。新闻怎能做得如此简单?怎能以牺牲深度为代价?” 但就是这种故事化的语言,让《60分钟》为美国传媒业创造了诸多纪录——美国历史最长的收视率最高的10个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排行前10名;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美国转播率最高的黄金时段节目;1999年更创下1412家电视台同时在黄金时段转播的纪录;美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获电视最高奖“艾美奖”(Emmy Awards)最多的节目。 但是,在近几年“娱乐至死”的时代,美国三大电视网纷纷削减制作成本,并引入MBA管理的新理念,因而在整个部门,新闻编辑已不再像七八十年代时那么有权力了。“80年代的商业化浪潮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新闻专业的理念。”陆晔教授说。 而《60分钟》节目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它看起来就像老电影里的场景,CBS应该去吸引新的、更年轻的观众群体。”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的托比·布克沃福兹(Tobe Berovitz)教授说,“华莱士是CBS黄金时期蒂凡妮般的品牌新闻。” 一批老明星正纷纷走下舞台。65岁的ABC名主持特德·卡普尔(Ted Koppel)于去年12月离开《新闻夜线》节目和ABC。紧接着,晚间新闻主播、65岁的汤姆·布洛考(Tom Brokaw)和73岁的丹·拉瑟(Dan Rather)也分别在12月和3月选择离开。在他们之前,主持了《正点新闻》近25年的73岁的芭芭拉·华特丝(Barbara Walters)于去年秋天走下主播台。 “新闻界的环境正在改变,我们无法下定论这是好还是坏,但这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事实。”陆晔认为,好的记者恰恰要像华莱士那样,见多识广,历经大事,才能渐渐成熟。 “华莱士是我心目中的一个英雄。最好的往往留到最后——华莱士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特别是在拥有了一生的经验之后。”CBS第四频道的新闻主播杰克·威廉姆斯(Jack Williams)说。-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