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霍金学生吴忠超谈霍金:科学家和普通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4:30 中国青年杂志

  采访-本刊记者 蒋晔

  图-吴忠超 提供

  吴忠超,霍金教授唯一的亚裔学生,1984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的中文版译者。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和杜欣欣合著《在时间中沉醉》,
编著《无中生有就——霍金和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1942年出生于伽利略逝世的300百周年纪念日。他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此职位曾为牛顿所任),并广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吴忠超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导师霍金是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教室的后门打开,霍金蜷缩在轮椅里的形象,使吴忠超非常惊讶!虽然之前,吴忠超已经得知霍金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但轮椅上的霍金看上去骨瘦如柴,残疾得非常厉害,超出吴忠超的想像!

  多年后,吴忠超认为霍金之所以接受他为弟子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中国大陆正在进行改革开放,二是申请去剑桥作宇宙学研究的中国大陆唯吴忠超一人。

  吴忠超出生于福州。1963年,读高一的他免试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在无人指导的情形下,他发现自己最想从事的是物理基础理论的研究。1968年,他被下放到工厂当了5年工人,5年后,他被中国科技大学刘达校长招回学校做了一名教员。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一股狂妄的批判风,比如批判爱因斯坦,批判霍金,由此,他对霍金与他的理论产生了好奇?就找他的书来读,读相对论与宇宙论,他非常喜欢霍金所从事的研究。1978年,吴忠超有机会被派送国外公费留学,他当时正醉心于宇宙学的研究,便申请去剑桥大学深造。那时候,国内大学还没有宇宙学方面的专业,极少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霍金收到吴忠超的申请,欣然接受。从此,吴忠超便成为霍金领导的研究小组的一员,开始了追随霍金的学术生涯。在霍金的指导下,吴忠超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几年后,吴忠超和霍金一家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霍金不仅在学术上指导、帮助吴忠超,也在生活上给予吴忠超关心与照顾。

  吴忠超的爱人要去英国,霍金得知后,跟吴忠超说,官僚主义哪里都不能避免,他表示要写信给英国外交部以加速签证的批准,他说也许他的去信可以帮上忙。当吴忠超的博士学业结束要离开剑桥的时候,霍金非常关心,问他:“你想做些什么?” 吴忠超说:“我想去游学,去欧洲各国游学,比如意大利、德国等国家。”霍金笑着给吴忠超写了推荐信,还给中国科学院去电传,极力支持吴忠超在欧美各地游学。

  1989年,吴忠超与人合译了霍金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此书先于台湾出版,后在中国大陆出版,使霍金的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使霍金成为华语地区家喻户晓的人物。

  1985年,在吴忠超的联系下,霍金首次来华讲学,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访问了合肥和北京,并登上长城。2002年,霍金又在吴忠超的陪同下访问了杭州,霍金在杭州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吴忠超担任他公开讲演和记者招待会的翻译。 2006年6月,霍金第三次访问中国,参加世界2006年弦论会议。应霍金的要求,吴忠超和夫人杜欣欣全程陪同。

  2006年6月20日,霍金在接受中华医师协会的采访时,向与霍金患有同样疾病的20万ALS病人(在中国,这些患者又被称为渐冻人)问候,并告诉他们残废并不能阻挡人生的进程,他自己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对此,吴忠超说,霍金以为梦想对于人类非常重要,“假如人类失去了梦想,就会枯竭而死。”

  在霍金提出量子宇宙论以前,人们还无法在科学上诠释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现在,霍金的理论解释了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记者:霍金主要对你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指导?

  吴忠超:在剑桥的第一年,我的研究课题是经典的广义相对论,第二年之后就一直在霍金的指导下作极早期宇宙研究。霍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圣诞节前夕,他还约我在他的办公室讨论论文。1984年底,我在他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在我离开英国的前一年,霍金又发展了量子宇宙学,霍金建议我与他合作一篇量子宇宙学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物理学通讯》上。这时,我对时空维数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听取霍金的建议,霍金说:“尽我所知,得用卡鲁查-卡莱因模型来研究。”后来,我在欧美游学时,用同一个题目连续在《物理学通讯》上发表了4篇论文,并因此在1985年得到国际引力基金会论文比赛的第三名。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是在2001年,他得以证明在十一维的超引力中,我们生活的时空在表观上必须是四维的。

  记者:霍金的指导对你有什么意义?

  吴忠超:他的指导使我眼界开阔,知道了什么样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比如早期宇宙的问题 ,量子宇宙学的问题,去研究哪些问题是有意义的。要去做最前沿的问题。

  记者: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是研究物理的,怎么又被称为数学教授呢?

  吴忠超:在牛顿时代,那时候的数学是物理的意思,那时候的自然哲学是科学的意思。所以霍金现在虽然被称为卢卡斯数学教授,却是研究物理的,他的教席是从牛顿传承下来的。他现在工作的地方叫做数学科学中心。科学工作研究到一定程度,数学与物理是无法分家的。

  记者:霍金的物理理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吴忠超: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内,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来越大;同时,他又在量子物理的框架内指出,黑洞因为辐射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因为量子效应而被抹平,而整个宇宙也由此诞生。人们认为他的最重要贡献是黑洞物理,但他本人认为宇宙创生理论更为重要。

  记者:霍金的理论对哪些人有影响?

  吴忠超:我认为他的理论只有对追求终极意义有兴趣的人才有意义。阅读了解霍金的理论,才能满足这种人的好奇心。霍金的研究成果还对哲学界和神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宇宙创生的问题,解释了一直以来哲学界想解释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也就是“第一推动的问题”,同时,它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这是对神学界一个大的冲击,为那些渴求了解形而上问题的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新的视角,那就是科学的视角。在霍金的宇宙论诞生前,人们还无法在科学上诠释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现在,霍金的理论解释了宇宙如何诞生。

  或许可以这么说,霍金对科学的好奇心击败了卢伽雷病对他身体的侵害

  记者:医生在霍金21岁时宣布他得了ALS病,这种病被称为卢伽雷病或运动神经细胞病,医生说霍金只有一两年时间可以活。但几十年过去后,他一直活着,继续着他的物理研究工作,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吴忠超:首先是因为他有非常坚强的意志,极强的生命力,使他得病的两年后,他并没有死去,还和一个非常好的姑娘定婚了,并且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次,他一直得到非常好的治疗和照顾。

  记者:你觉得作为科学家的霍金与作为普通人的霍金有什么区别?

  吴忠超:作为普通人,他热爱美食和旅游。作为普通人中的残疾人,他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很多年前就非常糟糕了,而且每况愈下。自1985年因肺炎切开气管之后,霍金的上呼吸道完全不工作,呼吸全靠气管切口。切口需要随时保持湿润,以防感染。经常还须从切口吸痰,那种痛苦是常人无法体验到的。拔出咽喉呼吸切口的管子时,他紧皱眉头,面部表情痛苦。每天晚上睡觉时,每40分钟他都要被翻一次身。每次坐长途飞机时,他必须吸氧。他承受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他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生死搏斗,比如1985年,他差点死了;2004年他得了一场大病,别人又以为他要死了,但他还是活了下来。最开始,他旅行的贴身护理只有一人,2001年是3个护理,后来是5个护理。现在,他只有几根手指与眼皮能动,别的器官不能挪动。

  2002年,霍金来华时,他还能用左手操纵轮椅开关,现在已经做不到了。他的轮椅非常重,有140公斤。这次来北京他随身带有3个大包,其中包括吸痰器和急救物品。

  他无法开口说话,只能通过轮椅上的特殊装置来表达。他的轮椅上有一个电脑屏幕,他的话语便是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的字句。

  一些常用的问候语和26个字母出现在他轮椅电脑屏幕的最上端。如果霍金选择最常用的问候语,只需动一动眼睑部位的肌肉。他额头上的红外传感器捕捉着眼睑部位肌肉的微小动作,就可将问候语选出。但是若要组句,则先选第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选定之后,屏幕会将以此字母为首的所有词汇,一行一行地显示出来,霍金锁定要选取的那个词的所在行,再从该行中,一格一格地走到那个词。选定之后,这个词就跳到屏幕下方,如此重覆下去,直到组成句子。当一个句子完成,最后,他再用手按语音合成器,发出标准的美式英文。扬声器发出的语音毫无抑扬顿挫。

  他说话幽默,虽然坐在轮椅上,但思维异常灵敏,与外界的沟通丝毫不成问题。他在不同的场合知道恰如其分地作出反应。

  作为普通人,我认为如果霍金不是作研究的话,他可能也活不了那么久。还好,他是一个科学家,他还有自己的研究工作。

  记者:是不是他对物理科学的强烈热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的生命力?

  吴忠超:或许可以这么说,他对科学的好奇心击败了卢伽雷病对他身体的侵害。这是他最异于常人之处,也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能保持孩子似的好奇心,他是文学家,他就可以写出很多美好的作品,他是科学家,他便能发现更多新的真理

  记者: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你认为科学家的使命是什么?

  吴忠超:我认为科学家的使命便是探索真理。所谓真理便是科学理论,找出一个理论框架,可以解释大量的现象,并且提出既可以被证明也可以被证伪的预言或命题。一个命题完全不能被证伪的话,那就是空话,完全没有研究意义。如果你提出一个命题,而且这个命题是可以被证伪的,但却被证实了的话,我们对它就有一定的确信度。一旦被否定,理论就要加以修正。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观点。这个模型不断地完善与演化,使科学不断地前进。

  通常,科学发现真理,科学转化为技术,推动人类的物质生活。但是,作为科学家本身来说,科学之于科学家最内在的动机在于满足他对真理的好奇心。

  记者:探索真理的精神对青年人的成长会起到什么作用?

  吴忠超:这能使青年人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心里得到愉悦,不会去从事不良或低级行为,使青年更容易活在真实之中,更容易取得高尚感,一种对永无止境的未来的向往。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能保持孩子似的好奇心,他是文学家,他就可以写出很多美好的作品,他是科学家,他便能发现更多新的真理。旺盛的探索精神是最宝贵的。通常,人年轻时的好奇心会大一点,而老了以后,好奇心就会逐渐消失。所以,趁着人年轻时,多跟随好奇心的趋动,在自己的领域多作努力,便能获得或许不错的成果。据我了解,霍金的《时间简史》的读者主要是20岁~30岁之间的青年。

  记者:现在我们国家非常强调科学创新,你在这个方面是否有自己的观点?

  吴忠超:科学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科学不创新就枉为科学。科学一般分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后者一般我们称为技术。基础科学取得了重大发现后,才能转化为技术,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所用。因此,强调科学创新精神,就应该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我认为研究科学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不是为了发财也不是为了别的。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如果是为了好奇心之外的目的去从事科学研究,就不会长久,也不会取得太大的成果。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去说,科学创新,需要尽量摆脱功利心的牵扯,纯粹地去钻研科学。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