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俄罗斯音乐交响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22:15 《人物》杂志

  文/吴昊

  音乐商业化进程中的变与不变

  俄罗斯是文化之国,音乐之邦。从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开始,出现了达尔戈梅斯基、鲁宾施坦、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一大批世界级
音乐大师。十月革命以后,苏联非常重视传统音乐,出现了众多新的音乐家:有作曲家格里艾尔、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家伊古姆诺夫、奥保林,小提琴家奥依斯特拉赫,歌唱家奥布霍娃等。

  苏联解体以来,在很长一个阶段,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受到国家转型的影响。当今的俄罗斯音乐如同其整个国家的工业、金融及社会等其他方面一样,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俄罗斯音乐领域根深蒂固的传统和世界性新思潮交织在一起,使得各种音乐流派不断涌现,大众传媒以及音乐制作、管理机构对音乐自身的发展影响重大;意识形态控制的减弱甚至丧失,加速了艺术世界的分层——拉大了高质量专业艺术与大众商业作品间的距离。

  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高雅艺术,伴随有着音乐天才和有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融合,是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之一。俄罗斯现代音乐也受到世界各地音乐风格的滋养。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和音乐剧的剧本,都在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俄罗斯音乐市场便处于变革状态:在创作自主和经济独立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音乐产业商业化。许多国外大牌明星或被国家,或被演出公司邀请来俄演出,如杰西·诺尔曼、西西里亚·芭尔托丽、普拉西多·多明戈、何赛·卡雷拉斯,还有保罗·麦卡特尼、惠特妮·休斯顿、爱尔顿·约翰等等。从中可以想见几年来各国歌星和乐队前来演出的盛况,也可以想见各国音乐流派在这里争奇斗艳给俄罗斯音乐市场带来的盎然生机。

  音乐商业化在政治稳定、经济复苏的今天,使流行乐坛空前繁荣,新人辈出,组合林立。俄罗斯盛产美女,美女歌手和美女组合也数不胜数,像深受大众喜爱的美女歌手有:出生在鞑靼斯坦共和国,以《冬梦》《春天》《偶尔》成名的阿苏;获得2005年俄罗斯MTV最佳表演奖的然丝明;演唱《小小家园》的娜达莎·佳拉廖娃等。美女组合有:“维阿·戈拉”、“精华”、“光辉”、“工厂”。男性歌手有:当红实力派、歌后布加乔娃的前夫菲力普·基尔科罗夫,以英文歌曲《绝不让你走》获得今年欧洲电视大赛第二名的季马·比兰,超高音歌手维达斯,从歌剧转流行的偶像歌星尼古拉·巴斯卡夫,和“维阿·戈拉”合唱《再也没了吸引力》的瓦列利·米拉志等等。男歌手组合有:“伊万努什基国际”、“野兽”、“化妆兄弟”、“事故迪斯科舞厅”,擅长唱军歌的“柳拜”等等。

  但俄罗斯的流行音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老一辈流行歌手和制作人的阵容非常强大,如果你想做明星,那就一定要投到著名制作人或者前辈歌手门下,因为他们几乎垄断了流行音乐的资源。

  在俄罗斯一些大城市中活跃着很多歌手和乐队组合,各类流行音乐赛事不断。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出版制作商为他们提供了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音像制品的无限自由。

  21世纪的俄罗斯经历了诸多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人们对音乐、对艺术的热爱。如果说俄罗斯人这种对音乐的热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话,那么应该说,200多年来,其音乐教育体系就是俄罗斯音乐和这种热爱的支柱。现在有近6000所音乐中小学、150所音乐中专和10所高等音乐学院的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非常稳定且极富生命力,保持着很高水准,是俄罗斯音乐文化巩固和发展的保障。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就是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音乐学院、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等国际著名音乐学府培养出来的。

  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

  流行歌曲与流行歌手

  1.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

  我的男友又打了一场架

  打得遍体鳞伤

  喝得酩酊大醉且沉沦毒海

  他简直令我无法忍受

  我把他逐离我的身旁

  我如今想嫁一个像普京这样的人

  昨天我在新闻上看到了他的身影

  他说,这个世界正处于十字路口

  和他在一起

  无论在家还是做客都很轻松

  这使我下定决心想嫁

  一个像普京这样的人

  一个像普京这样强有力的人

  一个像普京这样不酗酒的人

  一个像普京这样不使我伤心的人

  一个像普京这样不会舍我而去的人

  2002年8月初,俄罗斯广播电台播放了这首歌曲,并迅速在全国范围流行起来,成为各大电台的播放金曲。这首歌将早已在俄罗斯掀起的“普京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不仅曲调优美,歌词也琅琅上口。在短暂的前奏后,是三个女孩动听的合唱。歌曲以失恋女孩的口吻,在抱怨自己男友的种种不是后,历数了普京的很多优点,唱出了“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的心愿。

  这首歌的作者是谁?背后的目的何在?分析家和媒体都在猜测。据俄罗斯广播电台的台长披露,这首歌的出现本身就很奇特:2002年8月初的一天,俄罗斯广播电台的两名保安人员在电台大门口来回踱步。这时从远处匆匆走来一名陌生男子,他停在其中一位保安面前,不紧不慢地从衣兜里掏出一盒录音带,对保安说:“麻烦你转交台长。”那位保安不敢怠慢,立即把录音带送到台长办公室,并把接到录音带的经过说了一遍。台长也觉得纳闷,便请助手去放一下,听听究竟录了些什么。工作人员把录音带放进播放器,很快飘出了这首美妙的歌曲。

  炒作之后,人们慢慢才知道,这首歌是由亚历山大·叶林作词,基里尔·卡拉施尼柯夫谱曲,“一起唱”组合演唱的。其实,对于歌迷来说,谁录制了这首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喜欢这首歌,这首歌也因此而成了俄罗斯著名流行歌曲,歌曲用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情调唱出了一代人的哀乐、追求和渴望。

  2.流行歌后布加乔娃

  阿拉·布加乔娃是位风靡俄罗斯乐坛几十年的流行歌后,她用自己的歌声感染了几代人。她生于斯大林时代,长在赫鲁晓夫阶段,勃列日涅夫执政时开始演唱,被叶利钦授予二级祖国功勋奖章。

  布加乔娃从音乐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马戏团担任伴奏。她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苏联还没有流行音乐,偶尔听到外国流行歌手的演唱,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布加乔娃受过良好的音乐训练,嗓音条件也很好,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发展下去,充其量不过是一名不错的演员。但布加乔娃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在她看来,流行音乐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情感,唱出自己的心声,她下决心要在歌坛走自己的路。

  上世纪70年代初,布加乔娃在歌坛崭露头角。1975年在保加利亚参加世界音乐节,一举夺得大赛金奖,由此奠定了她在歌坛的地位,她一下子成了歌迷的偶像,名气甚至超过了苏联领导人。苏联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人问:“你知道勃列日涅夫是谁吗?”另一个回答:“当然知道,他是布加乔娃时代的一个政治人物。”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流行歌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谁的知名度都无法赶上布加乔娃。2004年,俄罗斯权威的“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做的题为《俄罗斯人眼中的精英》的问卷调查中,布加乔娃的排名仅次于普京。

  布加乔娃唱歌有个性,生活态度也不同常人。1994年,布加乔娃再婚嫁给当时只有27岁的保加利亚裔歌星菲力普·基尔科罗夫。这对老妻少夫的结合曾在俄罗斯引起很大震动,当时就有人断言,他们的婚姻不会长久。果不其然,11年后,布加乔娃和基尔科罗夫真的分手了。

  现年57岁、已经发福的布加乔娃,如今常以一身黑色短裙出现在舞台上,还可以一口气唱上两三个小时,仍是那么光彩夺目!

  3.疯狂的“达杜”

  “达杜”合唱组的成员是两个莫斯科小女孩:一个叫列娜·卡金纳,生于1984年10月4日;另一个叫尤利娅·瓦尔科娃,生于1985年2月20日。她们于1999年正式出道,此前都曾是儿童演唱团“好动儿童”的成员,并在那里结下深厚友谊。

  2000年9月,“达杜”的第一首单曲《我疯了》正式播出。播出之后很快登上了俄罗斯广播电台、“炸药”、“欧洲+”等电台的金曲排行榜首,在俄罗斯联邦和地区广播电台播放超过上万次。其MTV一经俄罗斯音乐电视台播放就名列排行榜第一名。歌词说的是女性对女性的“倾慕”:“我疯了,我疯了,我需要她,我需要她。没有你,我不是我,没有你,我就不存在……”在演唱中,两人还经常搂抱拥吻,形似同性恋,备受争议。演出《我疯了》时,她俩一个16岁,另一个才15岁。

  2001年5月21日,她们的专辑《200次相对》发行,其主打歌曲《无法超越我们》在俄罗斯电视台播出后再次引起轰动。当年,专辑的销售量达600万张(其中盗版为400万张)。同年6月2日“达杜”在克里姆林宫剧院领取由流行音乐广播电台颁发的“百首金曲奖”,并演唱《我疯了》;9月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荣获“我最喜欢的俄罗斯电视音乐奖”。接下来的《30分钟》又成为各大电台的热播曲目。2001年,“达杜”在俄罗斯、德国、保加利亚、斯洛伐克举办了150多场演唱会,其专辑《200次相对》被俄罗斯国际录音片生产协会评为年度销量冠军。2002年,“达杜”正式出版英文专辑并进军美国,从此跻身国际乐坛。

  “达杜”的疯狂,在于她们公然推倒道德高墙。“自由地去爱吧!像我们一样。”就是“达杜”的名言。

  4.神秘的维达斯

  有个叫维达利克的英俊少年,住在奥德萨。据说他生于1980年,他的母亲是一个叫利利娅的俄罗斯姑娘,而父亲来自波罗的海三国之中的一地。

  跟爷爷学了三年手风琴后,他进入奥德萨艺术学院,并立即引起了院长帕杜嘉的注意,预感到这个孩子是上天送来的礼物。维达利克16岁时,院长便经常安排他演出,并邀请戏剧界一些有名望的朋友来观看。到场的人都非常欣赏维达利克的演唱、舞蹈和表演。

  一天,俄罗斯著名制作人、经纪人谢尔盖·布达夫金从莫斯科来到奥德萨,碰巧在奥德萨美术实验剧场的舞台上看见了维达利克,维达利克的音乐天才马上就得到了这位制作人的欣赏。在剧场工作室,布达夫金问他是否想去莫斯科发展,并要求他去时带上一些样片。很快,维达利克就揣着《歌剧2》坐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不久,维达利克就以艺名“维达斯”一举成名。一夜之间,维达斯的音乐便在网络上悄然风靡,他以传说中横跨5个八度、接近超声的音域、绝美的姿态,以及神话般的身世颠倒众生。维达斯是在克里姆林宫举办个唱的最年轻的歌手。他很神秘,他的真名几乎没人知道,也没有人知道能在哪里找到他。他住在地下室。他有一副酷似阉伶歌手的唱腔,浑然天成,高音部分雌雄难辨。他的眼神,如同鬼魅一般,瞬间就让你如中了咒语般失魂落魄。

  维达斯在2000年12月2日播放的MTV《歌剧2》中第一次公开露面,从那时开始,他便不断地在现实与神话中穿梭——他的嗓音、音乐、诗歌、经历及外表,所有他的一切都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2004年至2005年间,布达夫金制作中心为维达斯“我母亲的歌”安排了一次空前的巡回演出,遍及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哈萨克斯坦、以色列以及波罗的海诸国。2004年“我母亲的歌”共演出了250场,他的巡回演出行程表已经排到了2006年10月底——他的下一个主题演唱会首演前。

  关于他的传言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那穿入云霄的歌声是否真是维达斯在唱?”人们想问的是,他的高音是不是电脑合成的?就连布加乔娃也这样怀疑过,于是她直奔“圣诞节的邂逅”排练现场,发现维达斯正专心致志地拿着乐谱演唱,布加乔娃非常震惊,怀疑也自然消失了。另外一个是:“他是个阉伶歌手吗?”对于这个问题经纪人布达夫金和维达斯都没有正面回答过。从外表上看,维达斯肌肉健美,而且他的男声唱段很自然,只是到了高音部分才雌雄莫辨,且有一种震慑人心的诡异之美。更多人愿意相信,他只是模仿阉伶歌手的唱法,他的嗓音只能被称为上帝的赏赐。

  5.“红色木乃伊”乐队

  暴雨将至,你站在高山之巅,飓风呼啸而过,你几乎无法呼吸……这就是当今俄罗斯流行乐坛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之一的“红色木乃伊”乐队在他们的全新专辑《来吧,我愿意》中表现出来的震撼力。听他们的音乐,感受金属的力量、浪漫的梦想,让人屏息凝神。

  “红色木乃伊”乐队成立于1983年10月16日,主唱兼吉他手伊里亚·拉古建嘉、男低音和贝司手叶夫根尼·日卫杰内伊、鼓手阿列克·普金和键盘手兼萨克斯伴奏尤里·扎列尔四人一直是乐队忠诚的成员。乐队自成立以来,坚持用俄文、英文双语演唱。1984年夏天到1985年5月,他们的首张专辑《四月的新月》在海参崴地区一炮打响。随后的几年,成员中有的参军,有的出国,乐队步入低谷。但对音乐不懈的追求让他们于1996年5月又走到了一起。1997年4月24日,“红色木乃伊”乐队的代表性专辑《海洋》的正式发行,让该乐队成为俄罗斯乐坛备受瞩目的焦点。《海洋》的巨大成功不仅让该乐队成为当年俄罗斯乐坛的“最佳流行音乐组合”,更让沉寂多年的“红色木乃伊”乐队重新拥有了广泛而忠实的受众,得到了苛刻的媒体的一致赞誉。乐评家和记者们都认为,在俄罗斯流行乐坛,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真正睿智、人性、忠诚、独立的乐队。随后,乐队开始了在俄罗斯和周边国家的首次巡演,并酝酿着新的作品:同年11月21日,单曲《鱼子酱》发行;1998年4月,专辑《红色木乃伊的真相》发行;1999年11月8日,单曲《新娘》发行……一切都是那样势不可挡,每张专辑都成为占据排行榜榜首的霸主。2002年2月20日,“红色木乃伊”乐队在欧洲出版了自己的首张英文单曲《幸运的新娘》,其狂放的风格、澎湃的激情、完美的表达,不仅满足了欧洲摇滚乐迷们的口味,更彻底改变了欧洲音乐界对于俄罗斯流行音乐的刻板成见,让人们为之一震,耳目一新。

  此后,“红色木乃伊”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星途平坦,备受关注。他们的专辑在欧洲拥有百万张的销量,其MTV更是充满了俄罗斯和欧洲的音乐频道。在短短的3年中,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俄罗斯和独联体大大小小的国家,以及丹麦、芬兰、格陵兰、瑞典、德国、英国、摩纳哥等欧洲国家,并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访问美国、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在亚洲,他们的音乐通过卫星传播到4000万观众和听众之中。

  如今的“红色木乃伊”乐队在俄罗斯及世界流行音乐界享有广泛的声誉,是国际流行乐坛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星工厂”和“人民演员”

  现代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离不开大众传媒特别是最受观众喜爱、影响也最广泛的电视的宣传。一方面,歌曲和歌手需要通过电视推出自己,提高知名度和发展更多的崇拜者;另一方面,电视也要通过播放新颖的、受欢迎的节目吸引大众眼球。在俄罗斯,专业的音乐电视台有音乐电视台和MTV电视台,这两个电视台每天向观众介绍名歌新曲,都设有自己的音乐排行榜和音乐奖项,并定期举办大型的音乐会。除了这两个专业音乐台之外,其他电视台也都有各具特色的音乐栏目。其中第1频道主办的“星工厂”和俄罗斯电视台的“人民演员”,是俄罗斯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新人歌手演唱大赛直播栏目。其形式和内容与我国

湖南卫视推出的“
超级女声
”极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选手不仅限于女性,二是这两家最大的国家电视台能凭借巨大的资源优势,使其规模和影响比“超级女声”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6年6月29日,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馆内,第六届“星工厂”大赛拉上了帷幕,本届“星工厂”的总策划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人维克多·德罗贝施。经观众投票,白俄罗斯人嘉尔东以37%的得票率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是巴罗金,得票21%;第三名得票19%,叫扎拉。冠军获得者在赛前并没有被专家看好,但观众的支持却使他登上了最高领奖台,这也是这项赛事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实况转播此项赛事的“星工厂”栏目首播于2002年秋季,其宗旨就是给有音乐才华的年轻人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并让他们在乐坛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每届“星工厂”决赛前,都要经过包括声音、外表、舞台表现、感染力等方面的严酷选拔。通过初赛,他们中有天赋者可以进入“星工厂”“加工”。在“星工厂”里,俄罗斯最著名的歌唱家教他们唱歌,最著名的舞蹈家教他们跳舞,最著名的作曲家为他们谱曲,总之是一种完全的强强联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还定期在电视中播放,让观众更加了解每一位选手。然后根据观众的投票结果,每轮淘汰掉一名选手。每一次淘汰既是一次痛苦的选择,又是一场精彩的音乐晚会,主办方会安排大牌歌星和当红歌手与参赛者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和选择方式深受俄罗斯观众欢迎。从2002年第一届“星工厂”到现在,这个大赛已经为俄罗斯“生产”了众多新星,他们现在活跃在俄罗斯的各个舞台上。应该说,“星工厂”是俄罗斯最成功的音乐商业化企业,它不仅生产了众多受欢迎的优质音乐人才产品,同时也给“厂长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由俄罗斯电视台推出的“人民演员”栏目,今年是第三届了。栏目由著名的奥丽佳·舍列斯特和奥斯卡尔·库切拉担任主持人,比赛评委是俄罗斯文化界的大师级人物,如马克西姆·杜那耶夫斯基、叶夫盖尼·弗利德良特、根纳季·哈扎诺夫和阿廖娜·斯维丽多娃等。上千名18至30岁、有着不同歌唱和表演才能的姑娘和小伙参加了沃罗涅日、喀山、伊尔库茨克、加里宁格勒、莫斯科、圣彼得堡和车里亚宾斯克这7个城市的电视直播初选赛。

  这个栏目让数以万计的人充满希望,但只有一个人可以梦想成真,获得成功。谁能最终成为“人民演员”呢?由全国人民,主要是这一赛事的广大现场和电视观众来投票决定。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超级明星。作为“人民演员”,重要的是要有光彩,要具有特殊的气质,要集良好的歌唱和表演才能于一身。这里所有的演唱都是真唱,没有半点虚假。

  第三届“人民演员”称号获得者是阿马尔乎吾·巴尔乎吾。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盛大的音乐会上,当主持人报出名字时,整个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胜利者本人无法止住泪水。阿马尔乎吾一路走向胜利,每一场演出,每一次出场都赢得了观众的热爱。对阿马尔乎吾来说,参加“人民演员”赛事并获此殊荣,改变了他的生活。一位来自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无名小伙子,一下子变成了万众瞩目的偶像。作为一个才华出众的表演者,他用歌声、用激情和生动的表演,回报自己的崇拜者对他的支持。令人赞叹的是,整个比赛期间,阿马尔乎吾自始至终给人以纯洁、真诚和善良的良好印象。

  这个赛事中产生的“人民演员”,含义是这一荣誉来自人民。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民演员”,即苏联和俄罗斯授予艺术家、表演家的最高国家级荣誉称号,与其说是一部同名异质的变奏曲,不如说是一部遥相呼应的交响曲。获得国家授予的“人民歌唱家”称号的卡普荣,便是这部交响曲中贯穿多个乐章的顶尖人物之一。他为俄罗斯演唱界所公认的业绩,不但印在其办公室里挂满的奖状和荣誉证书之上,而且刻在几代人的心中:从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男女老少对他几乎无人不晓。

  卡普荣1937年出生在俄罗斯一个犹太家庭。他重视自己的犹太身份,却不会说希伯来语,不信仰犹太教,也不按犹太人的传统方式生活。他整个童年差不多都是在卫国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度过的。青年时代,他又赶上苏联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和当时所有的青年人一样,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这些经历,使卡普荣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歌唱艺术的道路,他带着嘹亮的歌喉走遍了俄罗斯大地,为工人、农民和士兵演唱他们熟悉和喜欢的歌曲。卡普荣到过很多国家,并能用不同国家的语言演唱当地的歌曲。1961年4月12日,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东方”号运载火箭载着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了距地面327公里的地球轨道。这是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的脚步迈向宇宙。当加加林成功返回地面时,莫斯科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在亿万人的欢呼中,响起了卡普荣的歌声。60岁演唱会时,卡普荣从晚上18点一直演唱到第二天早晨6点45分才结束,并且是电视现场直播。卡普荣会唱3000多首歌曲,录制发行过1500多首。为了巡回演出,他乘飞机飞行的里数已经无法计算,有时几乎天天都要飞行。

  卡普荣已成为不同时代的象征。他所代表的时代甚至比他的年龄和生命还要长。他本人就是一支长长的歌,这支歌能够充分表达几代人的心声。生活在俄罗斯土地上的这几代人,有的参加过十月革命,有的参加过卫国战争,有的参加过社会主义建设,有的经历着新的社会变革。他们需要怀念、回忆,需要激励、畅想,卡普荣用歌声给予了他们这一切,他们也把卡普荣记在了心头。

  可以说,俄罗斯人民对音乐的不变的热爱,才是造就俄罗斯一代又一代音乐天才的真正“星工厂”,才是俄罗斯音乐交响曲的真正发祥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