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这个国家的命运转折点。在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万千志士呼唤冲破黑沉沉的铁屋,呼唤民主与科学。无论是政治、思想或文化,各种新旧潮流相互冲撞作用,涤荡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关乎中国的疆土和尊严,更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前途和未来。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在启蒙运动中焕发了青春。[网友留言]
   推荐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还原“五四”那年中国社会图景  ·评论90年前青春的中国不容坐而论道

  巴黎和会的折冲樽俎,青岛海面的剑拔弩张,又岂能容既古老又年轻、内忧外患丛杂的中国一慢二看三通过?又岂能容生在如此中国、如此乱世的年轻人,陪着年轻的近代中国慢慢变老?
  中国这间屋子必须更新,必须容纳如民主、科学、思想等外来的、先进的家具,而孔孟之道、三纲五常之类传统的、陈旧的东西,既然与新家具不相容,那么就该砸烂它们,扔掉它们。[详细]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不在于一群学生走上街头,不在于烧了一个赵家楼,而在于它所孕育的影响了此后整个20世纪中国的社会氛围和政治情绪。“五四”也并非因为1919年5月4日这一天而重要,而是串起了一个时代、一种氛围、一种情绪和一种影响,以及今日中国社会、政治的能量。同时,“五四”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提出了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问出了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详细]

后人给“五四运动”赋予的意义越多,那场运动在今天看起来就越发地面目模糊。“五四运动”并非一个孤立的学生运动,它有自己的前因后果。探讨五四之幕如何开启,得从“二十一条”说起。
  1915年5月7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外交部提出最后通牒,限令中国政府5月9日6时之前对“二十一条”做出答复,5月7日和9日很快就被命名为“国耻纪念日”。之后五四运动的两个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在此时已经埋下了伏笔。[详细]

1918年5月21日,北京许多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政法专门学校等高校的2000多名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抗议与日本签订军事协定。这次的学生代表,如段锡朋、许德珩等人,翌年都成了五四学生运动的领导者。
  巴黎和会还没有召开,但五四之幕已经开启,新思想与旧势力,开始短兵相接了。舒缓的历史河流,经历了数年的酝酿,又一次迎来了激流勇进的时刻。[详细]

1919年5月4日的下午,学生游行队伍由天安门出东华门,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阻。“虽无厌倦之容,难免愤恨之态”,游行大队此后退出东交民巷,掉转向北,浩浩荡荡,扬起一路灰尘,打进曹汝霖宅院,火烧赵家楼。[详细]
  五四运动之所以变得如此伟大,就在于它提供了来自两端的重要经验:在实践正当的政治权利诉求时,“愤怒的青年”(民众)应学会控制“文化肾上腺素”,放弃话语和肢体暴力,成为具有政治理性和对话智慧的责任主体。[详细]

热点调查

你认为最能代表五四运动的人物是?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陈独秀
你认为五四运动最伟大的成果是?
动摇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基础
打击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
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摧毁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榨
你认为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重要么?
很重要,五四精神的抛弃造成了当代青年的集体缺钙。
不重要,当代青年应该接受现实,没必要那么理想化。
无所谓,我有我自己的信仰。
你认为当代青年更需要什么品质?
爱国、敬业
务实、进取
诚信、豁达
社会责任感
其它:

这一时期,各种思潮的争论与碰撞迎来了一段思想解放的时光,如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争论、新文化运动、东西文化的论争等等。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争论的根本是中国的发展前途。经过论战,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人物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心。[详细]
·陈独秀、李大钊宣传的马克思主义   ·胡适宣传的实用主义
·梁启超、张东荪宣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 ·刘师复等宣传的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

9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无论怎么样评价都不为过的划时代节点,可以说,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逻辑结果。直到今天,五四的遗产仍然在我们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细致地梳理和盘点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未来中国能否顺利完成历时已近200年的现代转型、乃至回答“我们是谁”这个当代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问题,都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详细]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的五味杂陈决定了今天中国人难与人言的苦涩与欢欣。国家,民族,个人,科学,民主,自由,救亡,启蒙、现代、传统、普世价值、世界公民……这一系列困扰当时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困扰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许只有直面五四,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些问题的追绕,正视已经凝固在旧日影像中先贤期许的目光,以及目光中浮现出的那个自由、民主、宽容、公平、闪耀着中国精神又尊重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中国。[详细]

所谓的“五四运动”,不仅仅是1919年5月4日那一天发生在北京的学生抗议,它起码包括互为关联的三大部分: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抗议。虽然此后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思想的、学术的、文学的、政治的立场与方法,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中国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断地与“五四”对话,赋予它各种“时代意义”,邀请其加入当下的社会变革。正是这一次次的对话、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思想格局。[详细]

五四语录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还我青岛”、“抵制日货”

“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奋斗……。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原素。”

“五四运动陡然爆发,我于是卷入旋涡。孤寂的生活打破了。最初北京社会服务会的同志……都和我一样,抱着不可思议的‘热烈’参与学生运动。”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闻一多《红烛》

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进一步表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即民主,赛先生即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治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科学”与“民主”,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口号,成为五四精神的最重要的内容。[详细]
·白话文运动   ·个性解放、女性解放到社会解放

在我看来,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伟大的传统;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也是一个伟大的传统。某种意义上,对于后一个传统的接纳、反思、批评、拓展,更是当务之急,因其更为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安身立命。
  谈论“五四”,对我来说,与其说是某种具体的思想学说,还不如说是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让我怦然心动,歆羡不已。[详细]

以往我们对“五四”的理解有很多误区,比如:将“五四”单一化地理解成一个全盘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将“五四”政治化,将“五四”狭隘化,纯粹看作是1919年5月4日学生上街游行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和民众运动……。
  要还原历史真相,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它不同的侧面都呈现出来,而不仅仅刻意地强调某一个侧面。“五四”的那一代人他们没有为天堂而奋斗,他们只是在实践他们自己的人间。[详细]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