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见
现实生活中往往这样:一些官员在任时,同事、下属、商人一有机会便吹捧奉承,恭敬不下,领导干出一点成绩,下属放大好几倍;要求达到什么标准,下属几倍的标准来完成;说一句话,马上当圣旨来领会落实。即使一个不相干的平头老百姓,听说对方是个领导,立马趋炎附势,膝盖也软了很多。
一旦领导落马,他们便开始被“人肉搜索”。以前的那些人便将其置于显微镜之下,一根汗毛都能粗壮如树桠,一颗唾沫星儿都能淹死人。大家便开始找他的污点,网罗他的轶事,分析他的人性,甚至几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也拿来作为“呈堂供证”,如此这般,贪官终究现出原形来,劣迹斑斑、臭不可闻。
现在有关贪官的报道,慢慢地也把大众的胃口调高了,习以为常的贪污受贿已经难以吸引大众的眼球。吃惯了清淡的,总想来点儿香辣的,人们不再关注贪官贪了多少钱,而是津津乐道于一些值得狂欢的轶闻趣事。有时贪官贪污上千万,都比不上别的贪官说过的一句话,比如“你是准备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真没骨气,进去几天就招了”,等等。
一些报道为了能吸引眼球,也是拼了。挖空心思寻找贪官的“亮点”,比如喜欢玩网游、有吃鱼的嗜好、给情妇写下的保证书、一段不雅视频。反正,贪官们越畸形、反差越大、细节越有趣越能满足其猎奇心理,其实这也是一种泄私愤。
有时人们骂一个家中贪污上千万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贪官,比骂一个骑在群众头上作威作福贪污上亿的贪官语言要难听多了,并且定性也更严重,比如:双面人,台前一套、台后一套,人前马列主义、人后牛马蛇神。
照这样的逻辑:贪官在平时就得有个贪官样儿,就不能干出点实实在在的业绩、不能说出真心话、不能见钱就不收。如果平时是个清官,因贪腐落马了,媒体一公布、细节一透露,大家心理上觉得接受不了,一定要丑化一下才行,要发现其皮袍上的虱子才能罢休。
没有谁天生就是清官,更没有谁天生就是贪官。当官的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想当贪官的,有不少人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的,结果被开车门的、撑雨伞的、送礼的、说好话的,拉下温水中,慢慢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当然,这话有些片面,有很多人会不高兴。客观分析,贪腐的原因除了个人的原因,还有制度和社会的原因。
但存在就是有道理的。贪官的形成首先是有贪腐的土壤,至少你不去送,人家就不会收。在别人落马后再去骂,去讨伐,有时也要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把官员培养成贪官的一份子。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说我们是官员的“衣食父母”,那么贪官就是被我们宠坏的熊孩子。
领导也是人,他们做了什么事就是什么事,不要夸大;他们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不要因为仰视而觉高大。贪官也是人,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中有许多人其实是做了不少实事的、好事的,他们的人格里也有很多值得敬佩的地方。
在评论贪官的时候,也不要因为一落马便是“坏透顶”了的,还是要有一说一,功是功,过是过,他们违了什么纪、犯了什么法,就事论事,也不要夸大,不要因为他们成为“阶下囚”,就唾沫淹死人。如果把你也置于显微镜下,进行人性分析、娱乐至死的抨击,你也会很坏,人人都逃不脱。
有不少官员落马后,几乎都谈到监督不够,说没人提醒,如果当年有人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也不至于犯这么大的罪。这是个大话题,本文不作深入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之前是在落马官员手下干副职的,前任落马了,首先就是坚决表态,拥护决定;此外,就是表明与前任没有任何关系。但正职的落马,他们心里可高兴了,自己终于可以转正了。作为他的同事下属,包括看客的你,没有责任吗?
对于腐败行为,大家都很痛恨,没有一个人愿意生活在腐败的“生锈地带”,而是希望办事不再请客送礼,希望利益不再被特权侵蚀,希望回归至简纯朴、风清气正的环境。你所向往的也正是别人向往的;你所不愿面对的一切,也是别人不愿面对的。
如果你希望别人清正廉洁的同时,又痛恨自己没机会贪污腐败,如果看到被通报的腐败分子,幸灾乐祸,围观喝倒彩,而不从自己的身上作出改变,不想有一丝一毫的责任和付出,那么惩治腐败的路也许就会很长,你身边的政治生态也许就很难改善。
龙应台说:“有些青年人追求时尚,不谈政治,实际上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作为一个社会人,个人的生活是不可能与政治无关的,反腐是政治,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围观、讨论、参与反腐的时候,别把贪官置于显微镜进行人性分析、娱乐抨击,也别成了贪腐土壤中的一份子。
(作者为纪委职员。首发公号“不是官话”。纸媒、新媒体或微信公众号转载改编,必须事先征得“不是官话”的授权同意,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