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才闯大陆,哪些细节被忽视?

2016年03月31日09:36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台湾人才闯大陆,哪些细节被忽视? 台湾人才闯大陆,哪些细节被忽视?

  文/黄宗昊

  近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大陆谋职发展,其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这已打破以往认为“在大陆的台湾人都是台商及其家属”的刻板印象。这批来到大陆的台湾人都怀抱着各自的“中国梦”。梦想可以很远大,也可以很务实,更可以先求务实再求远大。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台湾人来到大陆就业是出于务实的考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两年在大陆高校迅速增加的台籍教师。

  台湾近年来由于遭受“少子化”趋势的冲击,带来生源不足、高校过剩的困境。许多高校因而紧缩岗位,不敢轻易招人,众多博士欲谋一教职而不易得,只能靠着约聘、兼课等形式在学术圈中流浪,造成高阶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既然台湾出路难寻,许多台籍菁英遂转进到大陆的高校安身立命,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虽然初衷是基于务实的考量,但他们在大陆站稳脚跟、开枝散叶之后,无论是个别佼佼者的成就,或是在教育、学术、文化领域所作出的整体贡献,势必都会对两岸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当然,也有许多人志存高远,想在更为宽广的舞台上一显身手,这可由越来越多台生赴大陆求学的趋势中看出。

  台生赴大陆求学本不是新鲜事,从1990年代就有了。但以往大陆高校提供给台生的名额往往供过于求,申请者多半能轻易入学。现在的趋势则已反转,形成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局面。申请入学的竞争程度大幅增加,参与者不乏能在台湾与国外就读名校的青年学生,努力争取进入大陆著名高校的机会。他们来到大陆后,不仅广结人脉,也更为深刻地认识大陆的方方面面,打算以在大陆的求学经验做基础,准备将来有朝一日能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大陆职场上的台湾人,无论是由台湾、海外或是大陆本地所培养的,其连结关系和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是由“台商-台干”的体系所主导,在大陆的台湾人主要是台商,以及在台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的台籍干部及其家属。现在则“台商-台干”的连结已然发生错位。对欲谋职的台湾人而言,台资企业未必是首选,世界五百强和陆资的企业很多,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可能更好。对台资企业来说,也未必要优先聘用台湾人,大陆深厚的人才市场可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当前“台商-台干”的连结松动之后,台商不一定要用台湾人,台湾人也未必要进台资企业,彼此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台湾人在大陆的发展已呈现出一幅多元缤纷的绚丽构图。

  正是这样的构图,为两岸关系提供了越趋深厚的社会基础。两岸关系不仅只是高阶的政治关系,更多的是在两岸的人员往来和社会交融中不断体现。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才带着“中国梦”前来大陆发展,这已是当前的重要趋势。惟愿两岸之间的交流管道持续畅通,不被特定群体的政治偏见所阻断,让两岸共同的社会基础能越逐越厚,替两岸未来的政治互动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台湾 人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