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战略对话变得缺乏亮点

2013年07月14日12:21  新闻专栏  作者:陶短房  

  7月10-11日,中美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

  如果说,本轮对话前,美国《外交政策》博客上一篇“史上最乏新闻的新闻”的对本轮对话预言,还曾令许多媒体人和观察家不以为然,那么此刻,对话业已结束,关注者们“复盘”再看,却不得不叹服这位作者的先见之明。

  平心而论,和前四轮对话相比,这的确是一轮缺乏亮点的会谈。

  从成果上看,对话期间最具突破性的,莫过于双方一致同意,继续就双边投资条约(BIT)展开谈判。中美两国都对在对方市场拓展投资空间抱有极大期望,对促进BIT的落实也有相当热情,在中方而言,这种期待意味着希望今后的对美投资不再动辄被以“国家安全”之类口实杯葛,而在美方而言,则意味着中国不再对美资进入某些特定中国经济领域设置障碍,及投资市场的开放,将参考更多美方的标准和意见。

  然而这项被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视作“重大成果”的共识,事实上不过是“旧共识”,甚至美方引为突破的、所谓“增加市场开放要求的新示范条约”,也早在去年就被当作“重大成果”宣布了一回。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在BIT方面,双方能“求同”的都已基本到位,剩下的“存异”部分则攻坚不易,所谓“共识”,至少暂时而言,对彼此投资的实际价值相当有限。就在“共识”达成的几乎同时,新泽西普拉斯基架空路重建工程1.23亿美元标的中标者、隶属中建美国有限公司旗下的CCACivil,刚被竞标失败者以“与中国政府有关系”为由,闹上了新泽西州上诉法院。

  能源安全、气候变化、朝鲜半岛核问题……这一长串的议项都曾被列入本轮对话的看点,及可能值得“多说几句”的亮点,但事实证明,短短两天的对话,尚不足以将达成共识的过程,凝聚成共识本身。

  成果屈指可数,相反的亮点——激烈争吵也几乎听不见。不管是否因“棱镜门”影响,许多人期待中的中美“黑客之争”并不如想象中火爆,汇率、人权、少数民族政策等“老牌地雷”也鲜见震响。

  不仅如此,人们原本对本轮战略对话最基本的期待——让双方与会的四位对话者相互熟悉起来,也并未完全达到目的。此次与会的四位高级官员,不论美方的国务卿克里、财长雅各布。卢,或中方的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洁篪,都是该对话机制的新面孔,借此机会相互熟悉并适应彼此风格,本应是对话最容易达成的目标和成果。但即便这个“低阶目标”,也因克里妻子住院,克里本人一心二用,而打了不少折扣——尽管这是个完全应该予以同情和理解的意外。

  无论如何,本轮对话给人的感觉,就是缺乏亮点,既没有心有灵犀后的相视大笑,也没有针尖对麦芒式的激烈冲撞,以至于云集的媒体和媒体人,不得不将与会者语言风格之类本应是“花絮”的素材,聊作填充对话报道版面的“主菜”。

  曾几何时,中美高层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个交互平台,都会引爆无数正面或负面亮点,成为永远不乏题材的“新闻集散地”。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中美两国已成为全球彼此关注度、关联度最高的国家实体,不论共同利益或彼此分歧,都有众多常态化的渠道去交流、沟通,原本这种节点式的平台和互动,尚不失为一种展示姿态和彼此关系走向的“发布会”,但从日前“习奥会”的不拘形式看,已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中美两国,对这种程式也已越来越不多计较。

  只有相互间缺乏熟悉感、缺少沟通渠道,才会形成对每个交互平台、每次重大对话的“热点期待”,曾几何时,中美之间陌生到一名记者登上天安门城楼、两名乒乓球运动员在第三国班车上互赠礼品,都可被看做重大热点的地步,而如今,这样的时代显然早已过去,此次与会的四位中美高级官员,虽然在战略与经济对话平台上是“新面孔”,但在双边接触上却几乎都是“熟面孔”,此次因妻子生病而分心的克里,最近一次访华,不过是两个月前的事。

  照理说,到了今天,人们在关注中美关系时,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常态性、机制性和事务性接触上,而不必总盯着程式化的对话和平台,但适应是需要过程的,且不说中美,美国-欧盟这对更亲密的伙伴,也曾因奥巴马拒绝出席更多美欧峰会而感到不适应——而当初拒绝的理由,同样是因为峰会安排过多,而美欧之间的沟通平台,早已多得不知凡几。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