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中俄关系历史得失

2014年06月10日10:51  新闻专栏  作者:梅新育  

  普京总统访华、中俄联合军演、双方签署落实以天然气世纪合同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合作项目把近两年日趋紧密的中俄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中俄社会上的某些异议声浪也随之而起,有的网络文章甚至提出了这样的断言——“每次中俄友好结盟的下场就是中国丧权辱国”,并且在读者中造成了一定影响。然而,历史果真如此?只要冷静客观审视历史,不难发现这种论断不能成立。

  与清朝极盛时期版图相比,我们确实有1/4陆地领土丧失要记在俄罗斯/苏联账下,但我国失地并非发生在与俄罗斯交好结盟时期,而是发生在相互比较敌视的时期,无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让黑龙江流域,还是民国时期外蒙古“独立”,都是如此。即使清朝时期新疆西部领土割让沙俄,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治年间叛乱和阿古柏入侵的结果,而且当时在谈判失地条约期间一度出现左宗棠部和俄军对峙的局面。相反,在与俄罗斯和睦或结盟的时候,我们每次都受益颇多: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后,中俄保持友好关系约一个半世纪,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穆拉维约夫就任东西伯利亚总督后开始侵扰黑龙江北岸为止。在此期间,中国北疆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和平与恰克图互市的繁荣,只是由于在此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停滞而俄罗斯不断提升,以至于中国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恶化,从最初的大量出口纺织制成品变成只有茶叶和土产出口,大量进口制成品,以至于成为俄国毛呢最大出口市场。

  不仅如此,通过缔结《尼布楚条约》与俄罗斯睦邻,清朝在对付准噶尔的60余年斗争中赢得了重大战略优势,在与准噶尔第一次直接交手之前就通过“其次伐交”一举消除了准噶尔与俄罗斯结盟对抗清朝的可能,准噶尔北疆还要不断承受来自俄罗斯的蚕食压力。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索额图赴俄谈判之时,正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与土谢图汗被准噶尔部噶尔丹击败而南奔投靠清朝;《尼布楚条约》缔结翌年,噶尔丹就大举犯边,在乌兰布通之战中被御驾亲征的康熙帝击败。经过从漠北到雪域高原的大范围角逐较量,乾隆二十年(1755年)格登山之战清军击败达瓦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击败阿睦尔撒纳,彻底平定准噶尔。如果没有《尼布楚条约》和雍正五年(1727年)《布连斯奇条约》实现与俄罗斯建立战略性睦邻关系,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恐怕还要晚一二十年才能结束。对于俄罗斯而言,与中国清朝建立战略性睦邻关系,也让《尼布楚条约》签约当年亲政的彼得大帝及其后继者们得以集中精力应对西面的瑞典、土耳其、波兰等劲敌,实现了俄罗斯帝国的跨越式发展。

  同治回乱时期,清朝与俄罗斯关系相对稳定,保障了左宗棠出关平定阿古柏的粮食供给。新疆失地中最要害之处当数伊犁,是在同治回乱背景下俄罗斯占领的,左宗棠消灭阿古柏之后,俄国只交还了小半个伊犁。客观说来,在那个天下大乱的时期,俄军消灭盘踞伊犁的叛匪而占领伊犁,固然是怀有浑水摸鱼侵吞领土之意,但事实上无论是对当地孑遗的汉、满、锡伯等族人民,还是对当地普通穆斯林居民,都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处境,因为无论沙俄统治如何严厉,其文明程度都是伊犁叛匪的伊斯兰教法统治所不可比拟的。

  抗战前夕,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和解,苏联成为我国抗战前期唯一的外部军事援助来源;在法国政府迫于日本压力切断滇越铁路、英国也中断滇缅公路运输之际,苏联一度成为大后方唯一的外贸通道。至于外蒙古,早在北洋军阀与苏俄敌对时就已经落入苏俄控制之下,其“独立”实在不能算作抗战前夕中苏和解的后果。

  新中国成立后,美苏全球性冷战、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开始对华贸易禁运的现实决定了“一边倒”是我国当时外交政策唯一可行的选择,建立在抗美援朝胜利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政策也为我国赢得了全面启动工业化的机会。纵览世界工业化史,当时苏联那种“手把手”式的对华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力度当属孤例,这一点不因后来赫鲁晓夫与我国交恶而掩盖。

  因此,历史上与俄和睦、结盟并没有恶化中国当时的处境,而是改善了。至于在中俄交好结盟关系结束之后会不会吃亏,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实力和意志。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索回伊犁,靠的是徐学功石河之战击败俄军的胜利,以及左宗棠大军面对阿古柏侵略军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美国在雅尔塔会议出卖中国权益和外蒙古“独立”,原因是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一触即溃失地千里;中苏交恶后中国能够坚持独立自主,基础是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的工业基础、党和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毛泽东主席坚强的领导。现在,中俄综合国力对比可能正处于《尼布楚条约》以来最有利于中国的状态,2012年中国GDP(82270亿美元)等于俄罗斯(20220亿美元)的4倍多(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EO数据库),现在优势进一步拉大,我国几乎所有民用制造业都领先于俄罗斯,落后于俄罗斯的制造业主要只有部分军工产品。在这种状态下与俄罗斯走近,国人实在不必太缺乏自信。我们要做的只是准确判断自己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最大利益之所在,并决定能够为此付出的代价,毕竟任何合作只有互利才能持久。

  除了潜力巨大的经贸合作利益之外,无论是冷战后初期还是现在,中俄拉近关系都带有浓重的“抱团取暖”色彩,相当程度上系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压力所致。而且,现在这种近乎结盟但不是结盟的中俄关系除了应对美国压力之外,还有三大共同战略利益:共同维护二战结果不容颠覆;俄罗斯不掺和南海事务,以免虚耗国力;在中亚联手对付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全球气候变暖意味着原来无需多少兵力防守的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现在要开始布防了。2013年1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国防部扩大会议时就指示国防部增加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存在,“投入特别精力,在北极部署基础设施和军事部队”,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要求2014年完成北极地区新部队和军事分支的组建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合作,深化双边关系,有利于避免俄方因为担心顾此失彼而下决心从中亚抽身,致使我们不得不独立承受西疆三股势力膨胀的冲击。(2014.6.3,仅代表个人意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俄关系 天然气协议 瑷珲条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