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客机失事:人祸的责任

2014年08月17日13:12  新闻专栏  作者:陶短房  

  8月10日,一架伊朗塞帕汉航空公司伊-140客机自德黑兰梅赫拉巴德机场起飞前往东部城市塔巴斯,结果在位于德黑兰以西约5公里的阿扎迪镇附近坠毁,机上48名乘员中有至少38人死亡。

  今年对国际民航史而言是令人悲伤的一年,迄今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架客机坠毁。正所谓“幸福总是相似,而不幸各有不同”,每架失事客机都有其失事的原因,其中许多至今还是个谜,不过10日坠毁的伊-140,事故成因似乎较为简单,正如伊朗机场公司负责人的话所言,飞机是在起飞爬升这个事故密集发生期,因一侧引擎故障而失控坠毁。

  伊-140是双发涡轮螺桨客机,照设计,即便一侧发动机失灵,仅凭单发也应确保顺利返场,但设计能力是一回事,实际性能又是另一回事,伊朗地处高原,失事时又是夏季高温天气,而高温高原性能恰是俄式客机的痼疾,伊-140更是俄-乌原设计的伊朗本地组装货,性能恐怕还要再打一个折扣。

  天灾只是问题一方面,甚至一小方面,倘非人祸,惨剧未必会发生。

  一些分析家指出,美欧对伊朗的长期制裁,令后者民航业遭受重创,早在20年前就拥有当时最先进大型喷气客机的伊朗各航空公司,如今只能仰赖缺少后勤零部件支持的老旧、二手西方客机,和性能、可靠性差强人意、早已被排除出国际民航业主流机型的俄系客机,政治因素作祟,给伊朗民航业和乘客带来了巨大灾难。

  近10年来伊朗仅民航机致死事故就发生了至少7起,牵涉机型包括图-154、伊尔-62、波音-737、波音-727等,这些机型大多古旧,有些在别处几乎已见不到现役的,机队得不到妥善更新、维护,零部件跟进不到位,令伊朗民航机队成了名副其实的“病号队”,好在4月美国已放松对伊朗的制裁,民航机零部件也在解禁行列,情况总算会有所好转。

  但问题并非仅仅出在外国人身上。

  伊朗在中东穆斯林国家中,拥有相对强大的工业和航空修造能力,可以自行修理、改造,甚至设计建造军用飞机,但相对于军机,民航客机技术虽未必更密集,安全系数和可靠性要求却更高,世界上能独立设计建造军机的国家本就不多,能独立设计建造民机的国家则更少。伊朗遭受长期封锁之余,急于获得民机建造能力,因此从俄-乌引进了安-140,作为客机自主制造的“入门”产品,这本无可厚非。但伊朗1996年底引进许可证,直到2009年才完成首次试飞,过程长达13年之久,原本就不先进的设计也因此变得更加落后,这本身就表明,伊朗航空制造业能力相对单薄,理应更加尊重科学、谨慎从事,而不是盲目“大干快上”。但现实却是首架伊朗组装的客机首次试飞即告坠毁,但该机随后仍被批准定型,并投入理论速度每年12架的批量制造,诚如一些伊朗议员所批评的,这种飞机本不应被批准投入批生产和航线运营。

  外来人祸有时属于不可抗力,航空界本身是无可奈何的,但自己管理、决策上的人祸,却本应是可以避免的,否则会加剧外来人祸的伤害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伊朗 客机 失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