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块脏过马桶水,关公战秦琼

2013年07月29日13:56  新闻专栏  作者:刘海明  

  相声《关公战秦琼》,如果只当成笑话听,实在辜负了艺术家的表演。关公和秦琼无缘相见,所以他们两位的厮杀才好笑。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笑话并不少见,只不过我们没有留意罢了。荒唐的事情,用严肃的口吻讲述,可能仅仅是笑话;荒诞的东西,用科学的方式叙说,危害就大多了。这几天,“快餐店的冰块没有马桶水干净”的新闻,就是一个绝好的标准。

  英国报纸刊登一则新闻,说快餐店的冰块的细菌含量比马桶水的细菌含量还高。中国的电视记者和报纸记者,在武汉、北京两个地方,按图索骥,到快餐店购买冰块送检;检测机构用自己的马桶水当参照物,结果得出和国外媒体一样的调查结论。调查记者的凯旋,媒体的轰动性新闻,并不能说明记者的这个调查真的成功。相反,从舆论的强烈反响看,反而把不少人搞得有点迷茫:难道为健康考虑,我们要放弃冰块,选用马桶水来服用?幸好,对于媒体将自制冰块与马桶水样品相比较一说,有食品专家认为“并不科学,不可类比”(《南方日报》7月23日报道),算是给困惑者解了围。

  调查记者有正义感,相关调查的出发点是为公众负责,这一点丝毫不用怀疑。至于如何调查问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快餐店的冰块和卫生间的马桶水相提并论,分明是关公战秦琼的翻版。食用的冰块,只有和同类食品对比才有可比性。不具有可比性的东西,即便动用再现代化的检测设备,费尽周折弄出的调查结论,也是相当可疑的。就像那一个人和一块石头比看哪个更干净,这样的结论除了炮制笑话,增加公众的忧虑,貌似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现在,冰块不如马桶水干净,在公众中间形成了不小的“马桶水效应”不假。只是这个“马桶水效应”也损害了涉事媒体的公信力。看看网上的评论,虽然不乏有同情调查记者的,更多则是批评的声音。应该说,因为调查记者缺乏相应的科学素养,检测机构没有告诉记者食用冰块和马桶水的细菌含量不具有可比性,这样,科学的外衣蒙蔽了不少公众。如果记者不能分清楚体内和体外细菌敏感度有很大差距,对比的样本性质越悬殊,新闻的轰动效应越大不假,在专业人士看来则越荒谬。

  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没有看到《每日邮报》是如何报道冰块不如马桶水干净的,不懂他们的记者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有点起码的质疑精神,不去盲目跟风,而是本着客观求真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每一次调查,这才是对公众最大的负责。相反,猎奇,追求新闻的眼球效应,最容易在工作中失去自我。

  冰块与马桶水比美的报道,让“马桶水效应”成为舆论热点事件,提醒我们的媒体和调查记者:任何时候,对调查记者的客观求实、专业严谨的要求都十分正当和必要。不然,难以分辨调查报道是急于想制造轰动效应,还是真的想帮助观众探寻事实。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