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学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2013年08月20日10:32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8月7日,上海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考试,学生们带着围裙,拿着刀在各自案板前站好,之后刀起刀落,肋排、大排、小排、脊骨,分落得清清楚楚。这是上海首家屠夫学校的毕业考试兼毕业典礼,首批60名学生中有34名拥有本科学历。大学生卖猪肉是否大材小用的话题再次被提起。(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12日)

  时至今日,大学生卖猪肉还被认为是“大材小用”,表明我国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时代,这样的人才观,不但堵死学生的就业、创业道路,也将影响我国传统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升。屠夫学校的出现,或可一定程度改变社会对传统行业的认识,也改变成才观。

  根据教育部全国事业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3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30%,我国早在2002年就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年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越大,整体国民的素质越高;二是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到各行各业工作,将整体提高我国生产与服务水平,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现这两方面价值,首先需要高等教育保证对受教育者的回报率,即保障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其次,则需要调整过去的精英教育理念,打破高等教育的等级管理,淡化大学生身份,消除对传统行业的歧视,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进入各行各行,以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改造传统行业。

  很遗憾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做好。一方面,一些高校不重视教育质量,只是回报给受教育者一纸文凭,而为了强调文凭的重要,从接受小学教育起,每个受教育者就被灌输身份意识——考上大学就是人才,就会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还把劳动分为三六九等,存在严重的面子就业思想,现在,有的蓝领工作,比如大厨、快递员、速记员的收入已经远超过大学毕业的白领,可大家还是认为这些工作摆不上台面,不受尊重。

  如此一来,大学生的就业难是可以想象的,一边大学每年毕业的学生达700万,而另一边大家把择业的目光聚焦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如果大学生就业还局限在少数行业,那就业形势将无可想象的困难。试想,当100个同龄人中就有40个是大学生,大家都不去从事某些行业,谁去从事?而在这种环境中,那些不受大学生关注的行业,也纷纷萌生招聘大学生的念头,比如,有的环卫部门公开招聘大学生。但这种招聘,随即引来争议,对于应聘的大学生,舆论认为这是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对于招聘的行业,舆论则斥责为炒作。

  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在于应聘的学生是否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招聘的企业是否有招聘、培养、管理、使用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源战略。如果大学毕业生仅把这一工作作为无法找到其他工作的替代,如果招聘企业仅以招聘大学生作为噱头,就是安排大学生做以前初中生就可完成的活,那么,这确实会是人才浪费和教育浪费。而如果大学生有在这一行业长远的就业、创业规划,自己从基层一步步做起,以至今后开设自己的企业;如果企业有发挥大学生能力,推进整个行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的长远考虑,那么,不论是大学生还是企业,都可能创出一片新天地。

  屠夫学校的出现,其价值就在于告诉社会,卖猪肉和卖IPAD、IPONE,是一样有价值,有技术含量的,不要以为卖IPAD挣钱就比卖猪肉挣钱高人一等,当大学生自己所学的营销知识、沟通技巧、经营能力用于销售猪肉中,谁说他们是大材小用呢?笔者曾问过一名去卖猪肉的学生,他说,如果我卖猪肉卖不过初中生,也一直在卖猪肉的岗位上没有发展,证明我的水平就是初中生水平,如果我是大学生,具有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我相信我在这一行业能干出自己的事业来。

  关于人才的“大材小用”的讨论,是功利的和现实的,要回答质疑,也必须在现实中找答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不起眼的卖快餐盒饭、养鸡、养猪作为创业起点,而不是只盯着高科技创业,同时,他们一步一步奋斗,最终发展为快餐连锁店,生态养殖大型企业之后,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创业观才能转变。——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1%,这与他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质量(影响他们的能力)有关,更与大家总认为大学生创业,就必须到高精尖领域有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是该全面改变教育观和人才观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