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薄案:被告的权利得到保护

2013年08月28日14:45  新闻专栏  作者:乔磊  

  随着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旭光敲响法槌,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经过近5天的公开开庭审理,26日一审结束。

  《华尔街日报》27日刊登文章称,对于这次公审,坊间有各种猜测和传言。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此乃官方和薄事先达成的交易,也即事先安排好的。这个看法多少带有一点阴谋论的色彩。但从庭审现场看,薄熙来的全盘翻供及其表示看不出有事先安排的痕迹在内。公审薄是中共最高层的意思,甚至薄自己也愿意公审。新一届政府班子组成后,习李二人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可以说,习李时代对法治的强调和重视较之之前更自觉。通过薄案的审理,可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共是认真要搞法治的。 

  《时代》周刊网站指出,薄在法庭上的大胆表现通过微博呈现在世人面前,以体现庭审透明度。中国高官案件一般是闭门审判。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去年上台后就承诺要打击官员腐败。通过薄熙来案庭审中共肯定要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党对待反腐工作是极其严肃的。 

  《金融时报》则认为,薄案的公开审理是中国反腐大戏的序幕。薄熙来案件涉及氰化物投毒、法国别墅以及情欲,情节特别丰富,证据似乎表明,贿赂、腐败和付诸暴力并非例外情况。

  《南华早报》认为不管审判结果如何,薄熙来在政治上已无法翻身了。这颗重磅政治计时炸弹的引爆,令中国社会避免了一次大倒退。如果闭门审判,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受质疑。判轻了会被指官官相卫,判重了则被指利用法律打击政敌。当局大幅提升审判透明度,把审判过程全部公开,显然是明智之举。 

  路透社评论说,中国连续五日对昔日政治明星薄熙来案的审理细节,向社会曝光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官场黑暗,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反腐败的艰巨性。一位不愿具名的官方人士称,中国看重仕途和人情的传统文化,更容易滋生很多合法不合理的事,加大预防腐败的难度。要让权力得到约束,最重要的是要有考核和监督机制,让这个机制阳光透明就是最好的反腐剂。 

  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从薄案中一些“戏剧性场景”的曝光以及济南中院通过微博公布的其他海量庭审信息中,外界看到庭审过程的透明和中国打击贪腐、依法治国的决心。薄熙来一案犹如一部紧张刺激的政治大片,充满跌宕起伏、骇人听闻的情节。这次庭审公布的信息量非同寻常,令人吃惊。这种非同寻常的透明性也提高了公众的期待,希望当局在未来的高官腐败案审理中更加开放。 

  俄罗斯《独立报》的报道称,与西方媒体过去的预测大相径庭,对中共前高官薄熙来的庭审并未沦为一出虚伪闹剧,被告否认对自己的腐败指控。专家指出,北京希望借此次审判昭告世人,公民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精英阶层也不例外。

  《纽约时报》网站刊登出来的消息说,在薄熙来一案中,中共出人意料地表现得相对透明,一些自由派人士对于审判的透明度和司法程序给予了肯定,认为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取得的进步值得称道。  

  也有媒体认为,薄熙来案审理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充分保护了被告的权利。薄熙来一反以往诸多高官在面临审判时捶胸顿足、追悔莫及的萎靡现象,在庭上坚持据理力争甚至全面翻供,他的抗争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这是中国司法进步强调程序正义的重大突破,乃是确保实质正义的关键条件。另一大突破在于,过去中国的刑事审判尤其是对高官犯罪的审判,主要依靠证人证言、被告人口供和其他书证、物证进行。过去太多审判都是过程形式多于实质,造成社会大众对法治的不良观感。而此番薄案的庭审现场,允许证人出庭,在庭上质证过程中演示了有针对性的攻防,薄熙来和其辩护律师与证人之间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问答辩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