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院士梦是一种全能幻想

2013年09月15日12:15  新闻专栏  作者:杨于泽   

  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涉嫌受贿案近日在京庭审,据他供述,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他先后3次向企业索贿达2300万元。舆论立即将矛头指向我国的院士评选制度,要求彻查院士评选中的腐败问题。

  媒体披露,目前在我国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当然是一个问题。谁在评选过程中受贿,有线索就要有调查。但一名政府官员,掌握着很大的公权力,为什么想当院士呢?这可能是一个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种流行的解释是,院士身份裹挟着太多个人利益,还有所在单位的利益,所以一些人削尖脑袋往里头挤,所在单位也提供财力和“公关”支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以领导身份参评者。张曙光打着参评院士的旗号索贿,有多少贿款用于院士评选,我们不得而知。很明显的是,对他来说,院士带来的金钱利益不是关键。

  对于某些参评院士的领导干部来说,其“个人利益”关键在于获取专家权威。领导干部的身份,加上专家认证,意味着他既有配置公共资源的权力,又有专家的“科学性”。张曙光本是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在高铁引进谈判中担任中方首席代表,如果当选院士,到时候用谁的设备、哪个企业中标、开价多少,就可以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张曙光的问题绝非极端个案,它是一段时期以来为舆论所诟病的所谓“官学交易”的一场折子戏。每次院士增选,总有一些官员积极参评。更普遍的情况是,某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读在职研究生、拿博士文凭,瞅到机会,再弄俩国家社科基金或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做起项目负责人。还有的官员,喜欢在名片上注明自己是教授、研究员,表明自己拥有专家身份和专业能力。

  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捞过界的现象,权力把手伸向学界,试图实现权力通吃。当权力未被有效规范,或者处于混沌状态,权力会自命集道德、知识、斧钺于一体,幻想自己是柏拉图式“哲学王”,或者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君师”一体。但实践证明,这种愿望如果实现,往往意味着权力独大,失去制约。

  当了领导还要当院士,从意识上说,是一种自大和无知。有的领导干部,官越当越大,就越自我膨胀,马屁听得多了,飘飘然,自以为全知全能,样样都是权威。讲话、出书、拿科研项目,洋洋自得。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虚荣和不知所以,是人家献媚的成果。比如说,张曙光参评院士,就有30人专家团队帮写专著。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不同领域需要不同知识与技能,全知全能是不存在的。官员职司公共管理与服务,干一行专一行已经很不错了,从事学术实在勉为其难。领导日理万机,还有各种应酬,要拿博士学位、出学术专著,时间与精力分配的难题根本就不可能解决。其中内幕大家心知肚明,张曙光的例子说明,那其实就是腐败。

  对此现象,领导干部要有自知,有收束,同时我们应当避免任何激励政策,而且要明确打消这种企图。学者可以从政,从政后也可以搞学术,但在官学之间,还是要有泾渭分明的界线,要明确禁止官学交易,要清洁学术环境,有的领域,有的评选,官员不参与为宜。

文章关键词: 张曙光 院士 权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