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建筑源于建筑的文化自卑

2013年09月30日09:03  新闻专栏  作者:刘海明  

  近日,美国媒体刊发《一个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一文,称经济繁荣令中国城市和住房起飞,开发商并不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以为复制知名地标和城市风景会吸引人们购买。(《环球时报》9月23日报道)

  这个文章揭示了我国城市建筑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建筑从样式到布局再到命名的山寨现象。就连我所在的小城,“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厦”、“外滩步行街”、“华尔街金融街”、“威尼斯小区”、“温哥华小区”也先后粉墨登场,一时间弄得我这个不常上街的人,搞不清自己究竟是生活在北京、上海还是欧美国家。山寨建筑的泛滥,表面上看,是建筑设计者偷懒和建筑命名思维的枯竭,实质上暴露出的是建筑文化的自卑问题。

  山寨建筑,带来的是建筑风格的亦步亦趋。中国历史上的园林建筑,历来是专家研究、教学、游客观赏的重点。按说,一个有着建筑灿烂历史的国度,在经济蓬勃发展期,建筑的设计水平、建筑的文化底蕴,也该有新的创举和贡献。中国的建筑获得“山寨建筑”的“雅号”,这样的批评虽看似调侃而其严厉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没有创见、没有眼光、缺乏新意,最终只能选择亦步亦趋的道路,跟在国内外同行的屁股后面爬行。这样的山寨建筑虽也能创造景观,但却等不了大雅之堂,其生存空间只能二三线城市化。没有张力的建筑文化,自然行之不远。

  亦步亦趋只是山寨建筑的表征,这种建筑文化骨子里写着三个字:不自信。孩提时代,我们就能用画笔作画。学习若干年专业技能知识后,甚至获得了诸多荣誉后,若所设计出来的东西不能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进步,又怕失去既有的荣誉称号,最可能的选择便是变相地照搬他人的东西。世上没有比照搬或间接照搬更容易的事情了。越是这样,山寨建筑大师的作品越是量大,越是给人以绚烂的感觉,进而越能刺激他们的虚荣心。其虚荣心越多,越无法掩盖其内心的自卑。山寨建筑遍地开花,与其说是我们的建造师偷懒,不如说是当代中国建筑文化集体自卑的写照:既看不起中国传统的建筑产品,又无法模仿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精髓。这样,既对中式建筑文化的长处视而不见,又无法习得西式建筑文化之精髓,最终只能靠建筑物外形和名字的洋气装点门面。

  应该承认,自卑有时并不像我们所想象得那么可怜兮兮,有时自卑也在制造时尚。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家长给孩子起洋气的名字,名字文化的洋化现象曾时髦一时;现在我们的城市不论大中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西化的倾向,也就是人们所讽刺的“山寨建筑”。山寨建筑虽源于建筑业的文化自卑和居民消费心理的自卑,但它同时又毫无疑问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不少人对这种“时尚”的眼球效应欣赏有加,并不觉得有什么自卑之处。真正的自卑,不在于一幅可怜楚楚的外貌,而在于自卑的集体无意识。正如有人所言:“能沾点洋味,国人已经心满意足,不枉此生,高人一等了。”

  我国当代的建筑,不与历史做切割,不当西方建筑的赝品,名字少点洋味。若干年后,才能发现自己别是一家,而不至于成为世人和别国的笑料。能做到这点,则善莫大焉。

 

文章关键词: 山寨建筑 山寨 文化自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