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获诺奖成常态”是功利学术白日做梦

2013年10月01日08:36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黄维语出惊人,他不太赞同“钱学森之问”,他认为,当前的中国与世界交流与全球接轨的能力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10年之后,像诺贝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应该属于常态。(南京日报9月30日)

  在今年诺奖即将颁发时,黄校长的开学典礼致辞无疑找准了“关注点”,也确实“语出惊人”,只是遗憾的是,在场的学生,没有一个站起来对此提出质疑——黄校长称,“我是一个习惯于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典型,看问题也许稍微前瞻和宏观。”那么,他也应该是允许学生有批判性思维的。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与这种关起门来夜郎自大不无关系。

  黄校长所列理由,归纳起来,无非有三,一是我国已成科研投入大国,科研投入已仅次于美国;二是我国科研论文,数量已经世界第二;三是大学排名,有较大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Symonds)新近公布的报告表明,近五年,中国大陆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数量已经增加了一倍。在笔者看来,这三条理由都无法说明中国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反过来,这些恰恰表明我国正走在一条急功近利的学术和教育发展道路上:大笔的科研投入,换来的只是大量无用的论文,以及在某些排行榜上好看的位次。我国的教育和学术,异化为功利教育、功利学术。

  论文数能代表科研创新能力吗?世界第二的论文数,就能代表世界第二的科研实力吗?我国能有如此多的论文,与整个社会的“论文情结”有关,评职称、晋升都有论文要求,因此做学术研究,变为了撰写论文,甚至撰写论文、发表论文已形成论文生意。在成堆的论文中,大家已忘掉静下来地做真正有价值的学术。

  论文引用率应该可以代表论文的价值了吧?这要看引用率是怎样来的,近年来,针对我国大量论文“零引用”,一些大学和学术机构提出引用率新指标,对此,早有学者指出,中国论文的引用率会很快位居世界前列,因为在中国没有搞不上去的数据,为提高论文引用率,可以发动同事互引,还可花钱请他人引用。——别人的引用率是按学术原则自然发生的,而我国论文的引用率是在利益原则基础上弄高的。

  至于大学排名,国内大学选择的只是排名好看的排行榜,对于国内高校排名不理想的排行榜,则视而不见。另外,大学排行榜只是一家社会机构,按自己的排名指标进行的排名,只具有一方面的参考价值,可我国大学现在为提高大学排行榜排名,关注能尽快提高“名次”的科研数据,却忽视基本的人才培养,把自己变为排行榜的大学。

  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学术研究的规模在过去10多年中,取得快速发展,这也被很多大学校长称为发展最快的10年,但这并非教育和学术发展最好的10年,规模、数量发展甚至以牺牲质量、教育与学术规则为代价。近年来教育腐败、学术腐败高发,本来,作为一校校长,应该针对教育和学术中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可校长非但没有反思,却陶醉于取得的“成绩”,还标榜自己有批判性思维,不知这批判性思维从何而来?

  我国教育必须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升,从自我陶醉转向深刻反思,这就需要推进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科研制度,如果不改革教育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继续在原有制度框架下,走规模发展路线,我国的教育学术只会在自我感觉良好中越来越落后于时代,只会培育庞大的教育和学术利益集团,花大笔科研投入收获大堆学术垃圾,无法培养拔尖人才,也无法产生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所谓获诺奖成常态,只是白日做梦。

 

文章关键词: 诺奖 科研 论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