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父亲和孩子

2013年11月02日11:40  新闻专栏  作者:李妍  

  □李妍    (《重庆日报》评论员)□周东飞    (《潇湘晨报》评论员)□马想斌    (《华商报》评论员)

  □陈方    (《燕赵都市报》报评论员)

  湖南卫视最近有一档明星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悄无声息火了。周围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个节目,以及这个节目引发的一些育儿方面的思考……

  《爸爸去哪儿》,悄悄火了

  陈方:我专门从网上看了两集,说实话,没觉得这个节目有多么吸引人。我把这个感受说给爱人听,爱人不同意,她说你对这个节目没兴趣,说明你也许没有想着像人家节目中的爸爸们那样去教育孩子。

  周东飞:说实话,我也是为了这期话题才去看这个节目的。但我爱人和女儿都特别喜欢看。真人秀、亲子秀、大明星、可爱的孩子们、城乡落差、野外生存,这些元素都是让这个节目很火的理由。

  李妍:《爸爸去哪儿》很火,火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我家那位主动跟我说了这事,让我看看这个节目。后来我就亲子育儿方面的话题跟他探讨,结果他说,他只看了一点儿,觉得没意思。我觉得对这档节目,男性和女性截然不同的选择状态,很有点像节目中父亲的表现。对育儿,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育儿节目,爸爸似乎常常不在状态。

  马想斌:我在陪朋友看第一集时,觉得这些孩子没有我懂事呀,我跟他们一样大的时候,很乖。看完后跟朋友闲聊,朋友无意间说了一句,为什么不拍个《妈妈去哪儿》呢?仔细想一下,如果拍个《妈妈去哪儿》,可能因为对孩子的迁就、娇惯,种种问题就没有传播学中的冲突感了。在看第二集的时候,才发现节目还是很好看的。让从来不怎么照看孩子的爸爸带队,会让人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另一面。

  李妍:但凡是与育儿有关的题材,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这两年都很火爆。但是《爸爸去哪儿》能够那么火,我想更多的就像想斌说的那样,找准了当下亲子育儿问题中的冲突点,这就是父教缺失。这种缺失会带来冲突,也会碰撞出火花。

  陈方:关于《爸爸去哪儿》,有一组收视数据比较有意思,湖南卫视的数据称,《爸爸去哪儿》首期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25—34岁群体的占比也高达36%。这说明在育儿等话题上,即便是《爸爸去哪儿》这种明显呼唤父爱的节目,关注的依然是女性群体。

  李妍: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场景———晚上,年轻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中看电视中的好爸爸带孩子们体验父爱,而自己的丈夫也许还在单位加班,也许在外应酬,也许只是呆在卧室里玩电脑。

  缺失父教的社会,将会怎样

  周东飞:电视基本上就是一个娱乐载体,你很难把更严肃的意义加到它的身上。前几期,咱们聊汉字危机,也说到几档很火的汉字听写节目。我那时的看法就是,指望这些娱乐节目来拯救汉字是不现实的。同样,要说从《爸爸去哪儿》重新发现来自父亲的教育,我也觉得有些夸张了。

  从传统来讲,我们是一个父权主导的社会。所以,在古代教育孩子基本上都是父亲的任务。不过,那时也不是绝对排斥“母教”的。否则,就不会有“孟母三迁”的榜样了。到了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男人都忙着挣钱支撑整个家庭。像教育孩子这种事情,一方面让渡给了专门的学校,一方面让渡给了女人。所以,父亲与孩子之间,显得过于隔阂了。

  李妍:《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是从韩国买的版权,在韩国这档节目也是火得一塌糊涂,除了韩国,据说在日本也有类似这样的亲子综艺节目。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家庭教育中“男主外女主内”其实是具有很深厚传统的。

  马想斌:前两天爸妈到我这,给他们放《爸爸去哪儿》看。爸爸悠悠叹道,你们小的时候,我都没这么细心照看过。差点泪奔啊!传统观念里,“男主外女主内”,小时候的确颇受母亲的影响。父亲总是严肃的,父亲总是权威。

  陈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还引起过争议。他说,“父教的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他曾经连续7年做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美、日、韩三国的高中生都把父亲和母亲放在前5位,而中国高中生只把母亲放在前5位,父亲不在其中。孙云晓还说,父母的教育是有所侧重的。婴幼儿时期以母亲教育为主,小学阶段责任各半,上了初中后父亲的影响力变大,父亲会让男孩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让女孩更有自立精神。

  李妍:看了《爸爸去哪儿》的,估计都觉得里面爸爸们的形象,和大家日常所见所想的差不多,节目当中奶爸带萌娃那种很窘很慌乱的状态,真实反应了当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问题。现在的父教缺位其实主要也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延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二是父亲有教育陪伴孩子的意愿,但是通常不得要领,不知道从何做起。

  但是我觉得,对任何教育来说,首先是要陪伴,只有近距离才能更好沟通、交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对现在的父亲来说,可能很多时候要么因为自身意愿问题,要么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原因,对孩子都是缺乏陪伴的。

  马想斌:缺失父教到底有什么后果,也许很多个案被社会放大了。但是有些数据我们还是不能忽视的,根据统计报告,没有父亲教育的男生,比有父亲教育的男生,逃学的可能性增加1倍,犯罪的可能性大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也高出3倍……研究资料还证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身高、体重、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明显落后,普遍存在焦虑、自卑、自闭、任性、多动、自控力差、有依赖性等问题,被专家称为“父爱缺乏综合征”。

  陈方:说到“父教”,我见过一些很年轻的“奶爸”,他们照顾孩子的耐心胜过“辣妈”。我个人其实不喜欢男人以一种很“柔软”很“细致”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父爱如山,我更喜欢这个形容,也更喜欢这种感觉。我觉得父亲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深沉的那种。

  马想斌:父爱如山应该只是感觉,不是方式。在《爸爸去哪儿》里面,我更喜欢林志颖,他经常跟他儿子半蹲式的交流,以示平等。这其实很重要。

  周东飞:刚才几位在说父亲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其实不妨从古代看看父亲是怎样和孩子交流的。可以作为观察样本的,是《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他真正受父亲教育的时候有多少?绝大部分时间是和“女孩子混在一起”。

  陈方:当然,古代也有重视父教的啊。“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这是宋代吕公说的。

  周东飞:像苏洵那样,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读书,一起考功名的太少了。所以,我自己也有点动摇,古代难道真的是父亲主抓教育吗?

  马想斌:古代依靠母亲教育成材的,大多都是单亲家庭或者其父极为不负责。

  周东飞:但我总觉得,父母谁来教育,好像不是关键问题。母亲教育就没有男子汉气概,这个不科学啊。

  陈方:现在的孩子缺乏阳刚气,我也不觉得完全是父教缺失导致的,这和整个社会环境有关系。家庭教育越来越娇贵,孩子越来越尊贵,不管是父亲教育也好母亲教育也好,怎么可能越来越“刚”呢?

  父亲的品质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

  陈方:今天主要聊的是父亲和孩子,所以我还是想说说如何做父亲。德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父亲一句鼓励的话是孩子人生的一粒种子,由此将生长出一棵开满芳香花朵、结满累累硕果的生命之树。这话说得有些煽情,但我觉得它还是深沉的。

  真的,我觉得一个好父亲必须让孩子从他身上获得一种男性应该如何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模式,比如那些担当负责的品质,这些品质最好是父亲传授给孩子。这些品质,我觉得孩子从父亲身上感受到和从母亲身上感受到,结果是不一样的。

  李妍:如何做个好父亲,倾听和交流很重要。我小时候,父母属于脾气比较暴躁那一类,但是我至今仍然感谢母亲每周都拿出不少时间跟我交流,就像朋友一样聊天。尽管有时需要承受父母教育带来的高压,但是通过沟通,内心会更开阔,看问题的方式会发生改变。当然,我更同意父亲影响孩子行为做事习惯、人格成长这样的观点。我明显感觉到,父亲对我的影响更大更深。就算是偶然几次谈话,他谈及他的爱好,跟我聊点做事的技巧和方法、做人的态度,对我影响至今。

  周东飞:聊点我父亲教育我的事情吧。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病了,父亲到学校带我去了镇上的医院。看完病,买了药,他又回去了。半夜里,我正睡得迷迷糊糊,被父亲叫醒。原来,是一种药本该一次吃一片,父亲交代成了一次吃两片。所以,他半夜骑车赶了一二十里的夜路,翻墙进了学校。这是一个父亲的身教,他可从来没说过什么是爱。但我知道,从那时就知道。

  李妍;我曾经看过一本儿童纪实文学,叫《窗边的小豆豆》。说一个小女孩是大家眼中的怪孩子,她不守规矩,被学校退回来了,她妈妈就给她找了另一个学校。这个叫小豆豆的女孩子才进学校,就对着校长喋喋不休一个人说了四五个小时。就算是这样,校长一直很认真倾听,不停表态:哦,原来是这样啊。这个孩子第一次在别人的倾听中,感受到了受尊重的愉快。后来,小豆豆逐渐变成被大家接受的孩子。

  这个孩子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日本的黑柳彻子,后来成了很著名的作家。说这个例子其实只是想表明,如果我们的家庭在日常教育中,也能够认真倾听孩子、了解孩子,拉近距离,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去教育孩子,可能我们无论从自己还是从孩子身上,都能够看到让人惊喜的改变。

  马想斌:越是长大,就越感谢我的父亲。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小时候跟父亲学来的。《爸爸去哪儿》,其实也应该传递一些这类东西,通过电视节目,通过父母的亲自传授,交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父母的教育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

  周东飞: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还没有说到孩子。《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能火,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们足够可爱。这些孩子,每一个都不一样,每一个都有他们的个性。而且,孩子只会本色地去展现自己爱憎。所以,在这个节目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爸爸去哪儿”,而是去哪儿之后的孩子们,他们的状态、他们的故事。孩子是白纸,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个性,需要我们好好倾注心血。

  李妍:东飞说的父亲不是看点,孩子才是看点,说到孩子是白纸,父母是画师,其实正道出了这个节目的核心。表面看来,《爸爸去哪儿》,问的是父亲的教育去哪儿了,父亲对孩子的陪伴去哪儿了。其实深层问题还是,父母终究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爸爸去哪儿,或者父母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带领孩子走的道路,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路,这才是“爸爸去哪儿”的终极意义,也是这个节目带给我们的思考。

  马想斌:对于孩子的教育,恰如有人比喻的,母亲如阳光,没了阳光便是黑暗;父亲如空气,缺少便会窒息。

  陈方:其实,不只是孩子需要教育,需要教育的还有父亲本身。父亲,他不仅仅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我们在节目中也看到了那些父亲的尴尬。当一个父亲要求孩子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他首先是要自己学会。

  周东飞: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突出父教,就抹杀了母亲们的作用。如果说缺少父爱的孩子会出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反问一下:缺了母爱呢,能不能也来一组对比数据?一个家庭中,任何爱都是不能缺的。如果能提供,大人便有义务全部提供。不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不能缺席。

 

文章关键词: 父亲 教育 爸爸去哪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