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缺陷制约民族前行

2013年12月19日11:14  新闻专栏  作者:公方彬  

(深思录之六)

  看一下民族发展史,尤其考察“文革”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很容易作出一个判断,我们似乎缺少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宽容、理解、爱护和互助。比如人们未必真正懂得政治斗争的含义,却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其中,并且一旦进入,原本的纯朴和善良几乎丧失殆尽,剩下的惟有暴戾。

  如此,除了政治氛围的影响,很重要的是文化基因的塑造。我们在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环境中生存,一直没有找到精神归宿和心理平衡的路径,结果出现了一次次以烧杀为特征的暴民运动。为什么西方有哲学家评价中国一直处于历史的童年,重要原因在于此。

  与欧洲相比差异更为明显,那里的人们较早就找到精神的出路,也就是产生了能够平复精神痛苦的基督教,当然更早以前是让犹太人跳出苦海的犹太教。实际上,基督教与犹太教都不仅仅是解除痛苦,获得精神抚慰,很重要的还为众带来博爱与宽容,进而塑造和提升人文品格。

  总体来看,中国一直不给宗教必要的生长空间,而没有宗教传播的慈善,人性的光辉就不会发扬,博爱和宽容不会入驻心灵。有人或许认为儒也是教,中国的统治者大力推动儒家生长,故而不能说不给宗教生存空间。诚然,儒在一定意义上也有教的特征,但儒更主要的是强调入世,满足的是人的现实功利需要,这便抑制了对和本体的探求,因而无法延伸至更高的精神世界,进而不会产生对天国的向往,不相信和不向往天国,精神追求也便失去了方向感。只是重感官而无精神追求,对人性与人类的理解很难深入。所以,一旦环境条件适宜,人人都可能冷血,迫害他人同时被迫害。

  从我们的民族习惯来看,更强调的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能越雷池一步,即上级为下级定规矩,父母给孩子定规矩,老师给学生定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规矩带有公共性和刚性,自无不可,问题在于我们的规矩极富弹性,并且评价也是弹性的因人而异的。所以,看似有规矩,实际无规矩。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要求模式不是着眼成长,而是彰显权威,故而更多审视和挑剔,发展下来就是消磨掉个性和人性色彩。举例来看,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今天来看是最好的对小平同志的感情,当时由于不是“计划内的”,“北大队伍旁有人想冲进队伍夺下这个未经批准就打出来的横幅”。

  当一个民族总是以为了树立权威,并且是围绕公权力掌控度展开,这个民族不会有出息。看一下美国民主党在2004年召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电视镜头,会清楚看到,从总统侯选人克里,到前总统克林顿,再到与会代表,从他们手里打的旗子,喊的口号,戴的帽子中,你就知道那是一种什么特点的政治,进而窥得什么样的民族性格与个性张扬。

  诚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但有些基本规律还是需要认识的。人上百,形形色色,追求一律,只能导致压抑和扭曲。历史一再证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没有一点创造力的人,很难成大器。单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两样如此。

  民主、平等、公平、正义,这些核心价值,放到现代国家,一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有时甚至是狂热,但放在贫穷落后的国家,民众的追求并不强烈,因为这里的人们更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饭吃,而非有没有民主权利,这也是落后国家封建集权为什么很稳固,民主政体却不那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然而,有一天落后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飞跃,人们富裕起来了,这时对民主、人权、宪政诸如此类的核心价值观就产生愈来愈强烈的追求。这也是西方人的观点:一个人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这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会生出许多事来,而生出来的事都是精神方面的。

  今天,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集团内成员要提高执政能力,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民群众已经由感恩心理转变为纳税人心态,正是转变而决定了标准在提高,不是你做了有利于群众的事就够了,还有一个怎么做和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换言之,如果我们的官员不能实现执政理念和思维上的自我超越,不能快速提升执政水平,做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评价尺度相吻合,一定因落差导致冲突。

  我们民族至今仍没有形成现代而又稳定的道德观和价值标准,大多数人持有的仍然是封建色彩浓厚的“胜王败寇”的价值观。回顾多年前的雅典奥运会,我们或许不会忘记中国女足的尴尬,她们原本带着“铿锵玫瑰”的光环登场,被淘汰后迅即是漫骂。同样,赵颖慧赛前被媒体大加赞誉,一旦失败,即时受到责难,甚至是人格污辱。而杜丽,则因拿到金牌而倾倒一片。这种强烈的功利思想一直在毒害着一个民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民族 精神 缺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