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如何评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2013年12月31日10:28  新闻专栏  作者:乔磊  

  12月30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债务9.81万亿,地方债务10.88万亿。

  对于中国各级政府的债务问题,《华尔街日报》刊文称地方债务一直是研究改革方案、保持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动力的中国领导人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周一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保证经济按既定速度增长,许多地方政府开展了大型支出项目。许多这类项目通过地方政府建立的特殊投资平台获得了融资,从而绕过了地方政府不允许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的规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9月份接受采访时称,中国通过大量举债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过去两年内政府总体债务大幅增加。

  《纽约时报》则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一个危险:它有可能因为过于庞大而无法救助。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官方银行贷款规模增加了一倍多,增速是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近两倍。但是,更严重的问题似乎来自于一个影子银行系统:大量往往拥有政治背景的公司和个人,以低利率从国家控制的银行借出资金,然后把它们以高得多的利率转借给那些对贷款几乎饥不择食的民营企业。现在,为了让银行和经济戒掉对这种冒险做法的瘾,北京已承诺要进行几十年来最彻底的金融改革。虽然政策制定者说他们担心的是,当前银行体系的微妙机制被打乱,但公众的批评声与日俱增,甚至在中国的权贵阶层也有不满。这意味着进一步的市场导向实验可能很快会到来。

  《金融时报》则认为最新的钱荒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国央行制造的。中国央行曾在此前数周期间拒绝向银行间市场注入额外流动性。但分析师们表示,官方似乎有所误判,让利率升至远远超出显示金融体系存在严重压力的水平。中国央行高估了年底政府支出所带来的流动性;作为党内发起的打击铺张浪费和腐败的努力的一部分,今年政府官僚收敛了支出。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已变得越来越依赖债务,其结果是债务水平不断上升,这些资金主要通过国有银行体系输送至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许多分析师认为,今年6月和上周先后发生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是警告信号,显示中国经济的债务负担已经沉重到危险的程度,而国有银行已经失控。

  BBC的文章说,中国若不及时解决债务问题,经济发展会受严重影响。北京在7月底开始债务审计,因为许多人担心中国债务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包括美国投资银行在内的一些机构所作的估计基本反映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美林证券的经济师说,市场和中国政府应该对急剧增加的债务保持警惕。不过这位分析师说,中国中央政府的债务对GDP的比重则很低。虽然债务有助于投资驱动的经济强劲发展,但是经济学者和政府认为这种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转向消费驱动模式。

  路透社的报道称中国政府的债务数据基本符合预期,总体风险可控,但地方债务增长较快,风险防范不可掉以轻心,是次“摸清家底”有助于下一步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监管和风险防控。尽管目前的整体风险可控,但以此速度进一步发展,必将风险急剧加大。因此,未来必将为化解政府债务而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保证债务风险不加速扩散影响金融稳定的条件下,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要控制地方债务,首先当然是要划红线,避免系统性风险出现,但最关键的是要让民营经济、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债务这么高也说明政府还是揽了一部分原本该由市场干的活儿。中央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能进入的领域都要让民间资本进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地方政府 债务 外媒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