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告示出现在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的宿舍大门上,“宿管阿姨送车票”一时成为同学们议论的热点。据了解,这名宿管阿姨叫王艳华,老家在湖北恩施农村,去年4月到武科大工作,最近,王艳华决定拿出3000元帮助贫困学生买车票回家过年,而她每月工资仅千元左右。
这又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正能量”故事。王艳华家在偏远农村,若不是家境贫困,想必不会千里迢迢到武汉打工,自己每月只有千元左右的收入,却一下子拿出3000元资助贫困生回家过年。也许穷人最能体谅穷人的困苦,这个宿管阿姨把贫困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这份“正能量”里饱含着深深的母爱。邵逸夫那样豪掷数十亿元的“富人慈善”令人敬仰,王艳华这样捐赠数千元的“穷人慈善”同样令人尊敬——王艳华的照片被人民日报微博转发后,获得了8000多个“赞”。
可是,在对王艳华表达敬意的同时,这样的捐赠和“正能量”也让我五味杂陈。贫困大学生虽让人同情,也需要帮助,但大学生毕竟是成年人,身体健康,有文化、有力气,为什么不能通过打工挣一张回家的车票钱呢?或者,如果真的没钱回家,留在城里打工又有何妨。春节期间,大多数农民工都回家过年了,城里的零工很好找,而且酬劳要比平时高。过年没钱回家固然是一件悲摧的事,但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承受力,尤其是贫困生,穷人家的孩子更要自立自强,而不能等、靠、要。
如果是一个富翁的捐款,贫困生尽可以坦然接受,但对于收入低得可怜的宿管阿姨的捐款,贫困生怎么好意思要?这个阿姨并不比你富有,她的家庭也未必比你的家庭有钱,每月千元左右的收入,衣食住行之后还能有所剩余,那都是一分一分抠下来的,接受这样的捐款,再穷的人也当于心不忍。
爱和善应该是相互的,宿管阿姨体谅贫困生的穷苦,贫困生不能不体谅阿姨的穷苦。新闻中没有透露有多少贫困生接受了王艳华的捐款,我觉得,这个捐款贫困生不能要,应该把捐款还给她。
有些捐款是不该收的,对个人如此,对慈善组织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有些贫困老人自己的日子过得异常清苦,却把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钱慷慨地捐给慈善机构,而慈善机构除了赞扬仍然照单全收。我对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慈善应建立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对捐赠不能来者不拒,这些贫困老人本该是帮扶对象,慈善机构怎么好意思收他们的钱?他们的义举令人敬重、值得称赞,但他们的捐款不应该收,即使不便断然拒绝,也可通过耐心的说服工作“劝退”捐赠。
“劝退”贫困者的捐赠同样是爱的体现,同样是一种爱心传递,并且符合慈善的本质含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鏂版氮璀︾ず锛氫换浣曟敹璐归娴嬪僵绁ㄤ細鍛樼瓑骞垮憡鐨嗕负璇堥獥锛岃鍕夸笂褰擄紒鐐瑰嚮杩涘叆璇︽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