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就业创业服务,需消除功利就业观

2014年03月05日17:28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这给教育部门和高校提出新的要求,而落实这一要求,必须改变现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服务提前到大学入学甚至更早,并把就业服务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尤其是后一方面,对大学来说更为重要,从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出发,有必要取消当前的初次就业率统计、发布,引导学校不能只关注大学毕业时的就业,而应持续陪伴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持续帮助、服务,关注学生的中长期就业。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十分看重初次就业率(截止到学生毕业离校时的就业率),为了提高初次就业率,很多大学整个大学毕业这一年变为“就业年”,不开设课程,或者即便开设课程也对学生逃课去就业实习、赶用人单位场子开绿灯,毕业设计也变得像鸡肋,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还有的学校不惜弄虚作假,让学生“被就业”或要求学生就业,做高就业率,于是,每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数据都比较好看,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却越来越难。

  这种只在乎毕业时就业率的做法,还出现两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是学生一毕业离校,学校就不再关注其是否就业,本校的毕业生好像就人间蒸发了一样,另外,已经就业的大学生半年或一年之后离职跳槽者比例很高,原因在于学生在学校催促下仓促就业,这也给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不稳定的评价;二是学生对学校毫无感情,离校之后就不再联系母校、老师,由于有学校逼迫学生必须出具就业协议书才能拿到毕业证,学生对这样的母校,能有怎样的记忆呢?耐人寻味的是,我国高校在乎学生就业率,可一些基础性工作却做得很不够,比如,在校期间给予学生到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质量的教育——这是就业工作的根本。近年来,我国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一直鼓励学生创业,但由于在大学教育中,鲜有创业创新的教育,缺乏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怎么可能在毕业时选择创业呢?

  在国外,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会统计毕业离校时就业数据,学生离校之后,学校的服务工作并没有结束,往往会继续发挥校友会的作用,给予刚毕业的年轻校友以事业上的帮助,这种母校和学生的紧密关系,让毕业学生一直和母校不断线,于是,很多名校的校友捐赠率很高,这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事实上,校友捐赠率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学校的校友工作,而是对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学生受社会欢迎程度、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的综合评价,试想,如果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高、教育服务很差,毕业学生能找到好工作吗?他们又有多少能向母校捐款呢?

  当然,国外用人单位相对来说更积极承担大学毕业生职业化的责任,也给大学尽可能关注给学生完整的教育,而不是就围绕就业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不少用人单位并不愿意承担大学生职业化的责任,而希望所有学生一到岗就派上用场,这也使得学校以就业为目标办学,所有的学校都成为职业培训所,由于大学定位不清、人才培养质量缩水,这反而进一步加剧就业困境。也伤害企业的竞争力。在美国,企业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是很高的,因为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教育如果不能向社会、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意味着企业的创新活力不再。长年关注教育、投入教育慈善的比尔。盖茨,就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人物。

  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思维,而要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用人单位都有长线准备,对政府部门来说,不能用短期的数据考核学校,对学校来说,要有清晰的办学定位,不能追求毕业时的就业数据,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要用健康的人才观,引导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求学成才。如此,才能给学生全方位的不间断就业创业服务。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就业 创业 功利 学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