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改高职能解决就业问题吗?

2014年03月12日10:09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总理在报告里说要创造就业岗位。但我认为就业岗位并不缺,缺的是适合岗位的人……”前日,在江苏省代表团分组讨论的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一席话引爆了会场。随后,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发难”:“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陈丽芬为此建议国家取消“三本”(指高考本科层次录取批次和录取顺序排在第三位置,与一、二本同 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系列)招生,并将该部分计划划入职业教育。2012年全国“三本”招生约160万,如果将这部分学生改为接受职业教育,制造业的用工荒将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新京报3月9日)

  我国的三本院校,大多是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目前的办学处境确实十分艰难,是大学生中就业最难的一个群体,取消三本转高职,从社会需求出发,有现实合理性。但要落实,难度颇大。

  首先,三本院校转高职,其进行的职业教育,不可能是专科层次,还会是本科。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照样有硕士、博士。我国近年来也在对高职教育进行调整,包括大力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三本院校的出路应该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让其进行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的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看,也非进步而是退步。

  其次,退一步说,三本院校取消普通本科教育,实行高职层次教育,并不能解决目前的教育和就业困境,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虽然不愁就业,可是在招生时十分困难,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扩大高职招生,非行政计划推进根本不可达到,但如此一来,很可能上演中职教育的悲剧,全国各地的中职教育规模就是在行政计划之下做大的,可由于职业教育地位低,职业学校没有办出特色,甚至出现空心化的问题,中职培养的学生并没有为传统职业带去新技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改变行政计划思路。

  我国教育与就业的核心问题是学历导向和计划思维。不少代表委员质疑大学教育质量,问题就出在学校是按计划办学,同时关注的是学历层次。三本院校其实就是追逐学历的产物,地方政府要升本率,学生和家长也要本科学历满足面子,很多学校只能回报给学生一纸文凭,而没有货真价实的教育,这就让教育与就业出现恶性循环——人才培养质量低,无法推进传统产业、行业发展,就业岗位集中在低端。

  简单地取消三本转高职,而不改变学历导向,职业教育也没出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首先需要打破学历导向,最重要的一点,是取消高考录取的批次,实行各类教育、学校完全自主招生,只要一本、二本、传统的高职层次保留,职业教育就会被贴上标签,是无法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之后才接受的教育。其次,必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有明确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我国大学的扩招、学科专业设置、学历学位授予,都不是学校自主办学的结果,本来应该实行职业教育的二本、三本院校,都想办成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二本追逐硕士点,三本追求考研率,如此办学,怎不制造办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总体而言,我国就业岗位确实不缺,但缺乏的是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解决这一问题,不是让大学生去填补用工荒,而是提高教育质量,用人才去推进行业革新创造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我国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5%,当然大学生就业难。提高服务业比重,需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发展的服务业,可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应该成为我国教育和就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职业教育 就业岗位 高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