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都是一个民意的汇聚场,各种声音激荡,各种诉求登场。其中多数代表委员的声音是认真调查研究后作出的规范提案,但也不乏以片言支语构成诉求,形成“雷语”的建议。由于近年来“两会”开放度及言论尺度的加大,此类“雷语”因其“一鸣惊人”的传播效果而被媒体所追捧,一时间“雷声阵阵”。
比如:由于《水浒传》的暴力因素,有委员提议禁播《水浒传》;针对房地产调控,有委员认为涨到一千万一平方都正常;鉴于地震局“预测不了地震”,要求撤销地震局;地方官员升职难,可多设新区解决处局干部升职问题;也有一年拿着二十几万收入的公务员,对其他公务员说:“觉得收入不够高可‘下海’畅游去”……
而最近的戏码是:9日的辽宁团讨论中,有代表建议,拆迁要天价的,该上行政手段就上手段,老百姓,有的给点脸就上房揭瓦了。毛泽东时代,谁敢说不字?
这些言论或提案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引起口水如潮。但每一个人都有思考问题的个人角度,任何一个“雷语”,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不同的味道,而站在不同的立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这些“雷语”收获的也并不都是“鸡蛋”,也有鲜花和掌声,在一些人看来“雷得没边”的声音,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深得我心”。
这是思维多元化、利益群体化、言论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对于“两会”这样一个议政建言的地方,不怕“雷声”,怕的是“无声”;对于代表委员来说,不怕“失言”,怕的是“失语”。人民日报微博“代表委员沉默,就是人民失语”的微评,所表达的就是对代表委员发声的期待。
但这些“雷语”从总体上说显然没有受到待见。3月9日《京华时报》刊文认为,面对雷人提案,政府部门的答复态度不妨“差”一些,严厉一些,“清楚明白地对雷人提案说不。”
“雷人”提案或者说“雷人”建议当然没有那些经过认真思考,系统表达看法的提案有价值。但是,由于这些声音同样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所存在问题或热点的真实看法,在“雷语”背后,往往是真实的群体意见。如果忽略这样的声音,可能会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缺少更为全面的考虑,从而给政策落地造成困扰。
以某公“觉得收入不高可下海畅游”的声音为例,对普通公务员来说,这完全是得了好处又绑架其他公务员讨好民众的“雷语”,“如果我也拿二十几万收入,我也觉得很高了”;而对普通民众而言,觉得说得实在太好了,“觉得收入低为什么不辞职!”
这个例子的背后,其实蕴含了民众(包括公务员)两个方面的期盼:一是公务员收入的透明度,“二十几万还嫌低”;二是对公务员收入合理梯次的建立,正部级二十几万,基层公务员应当多少?如果在对公务员薪资增长调研中缺少这两方面的考量,薪资增长体系就是不完善、人们不满意的。
而“撤销地震局”的建议,固然有着对地震局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不了解的问题,但其中也蕴含了科学设置职能部门、精减机构、避免人浮于事、财力浪费等等对政府部门的期待。
房价一千万一平方都合理的声音,所表达的是政府对市场少伸手的期待。
……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雷语”的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在支撑,而所谓的“雷人”之处,无非是用夸张方式引起更多注意,或者是情绪表达上的问题。
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是具体的执行机关,对于代表委员的提案和建议,无论是否“雷人”,都没有“态度差”、“严厉”、“说不”的权力。给政府这样的权力,和我们的政治结构设计和权力制衡方向是相悖的,因此,这样的建议同样是“雷语”。
议政建言,制定政策,其实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两会”作为议政机构和权力机关,在开会期间是各种利益诉求的碰撞、妥协的时机。通过碰撞交流达成“最大公约数”,才有利于政策更能反映和兼顾各方利益,使出台政策更有针对性和合理性,更能落地。
因此,两会“雷声”,只是议政建言的一种“个人方式”,可视其“另类”,但不可视为异端。在“两会”上,一方面需要代表委员尽量提高自己的议政建言水平,准确理性表达自己的想法诉求;另一方面,更需要相关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要习惯各种表达方式,在“雷声”中听懂背后的真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