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舌尖上的残忍(2)

2014年05月27日10:08  新闻专栏  作者:曹保印  

  如此残忍的菜肴,往往是“吃祸”们的最爱。仅这一家农家乐,“一般一天能订个两三桌,周末、周日能达到八九桌左右”。这样下来,一周就有上百只鸡被抠去了“脚板心”。而对于怎么处理这些被抠去“脚板心”的鸡,崔大厨漫不经心地说:“这有啥子问题?挖了它的脚板心,就像挖了脚茧巴一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再说,其他菜也要用这些肉鸡。”据崔大厨称,在成都像他们这样做“生抠”的农家乐还很多,“就我晓得的就有10来家。生抠鹅肠也是生抠噻!”

  事实上,“生抠鹅肠”、“生抠掌中宝”、“龙须凤爪”等,都被列为“中国十大残忍大菜”。显然,这些残忍大菜,就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饥饿,而就是为了享受变态的口腹之欲。

  除此之外,还有同样残忍的吃动物方式,比如“浇驴肉”。有些地方的饭店为了招揽生意,就将活驴放在饭店门口,用绳子固定好,驴身边有烧沸的老汤。“吃祸”们指定要吃活驴身体的哪一部分,厨师就用尖刀剥下哪一块驴皮,等露出鲜肉之后,用木勺舀沸汤。不断地直接往驴身上浇鲜肉,等浇得肉熟了,再割下来装盘上桌,供“吃祸”们享用。

  对一头驴子来说,这是不是在实行凌迟处死的酷刑?事实上,它比凌迟处死还要残忍!我们知道,动物都是有痛感的,也都是有情感的,你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它,这不是在作孽吗?这种作孽是会让人下地狱的。

  当然,我并不相信有地狱的存在,但我要说的是,当你采取如此残忍手段的时候,事实上你就已经在社会上制造了一种血腥和暴力。这种对于生命的蔑视,这种肆意的虐杀,这种残忍,它会形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暴戾之气,弥漫在社会之中。它对人们形成的心理与价值导向,就是迷信暴力,喜欢血腥。迷信暴力,喜欢血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犯罪杀人。这种结果的形成,不就是在事实上形成地狱吗?可以想象,那些吃如此残忍的所谓美食的人,他们怎么可能有一颗温柔之心、良善之心呢?

  所以我说,中国人国民性中对“吃”的残忍追求,虽然说有着经济发展的原因,但同样有着文化愚昧和道德堕落。“仓禀实”之后,本来是应该“知礼仪”的,可是,很多中国人在“仓禀实”之后,却不但不“知礼仪”,甚至常常会变本加厉。中国的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劣根,也同样比比皆是。

  我说中国人作为“吃货”,这个“货”是货物的“货”,货品的“货”,由于他们这种血腥残忍的吃,使自己变成了“吃祸”,很多祸害就是吃出来的。在传统社会中,为了让自己吃饱,什么都敢吃,这无可厚非。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经济日益向上的时候,并不存在基本温饱问题的时候,本身应该在吃的上面提高一个层次,让我们吃的更有品位,更有道德,吃出来文明,吃出来素质,然而,没有。

  不要看“中华美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呈现得那么美好,事实上,在很多美好的背后,是对自然的破坏,是对动物的残忍。这种破坏,在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比如说,中国人特别喜欢也特别迷信的山珍海味之一就是燕窝。很多人以为,这个燕窝就像是树上结的果子,而并不知道燕窝实际上是燕子的家,是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窝。这个家不是用来给人类吃的,更不用说专门特供给人类,而就是燕子们为繁衍后代辛辛苦苦建造的家。可是,中国人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大补,历来有所谓“稀世名药”、“东方珍品”之美称。

  在燕窝中,有一种价格颇为昂贵的所谓“血燕”,更被视为山珍中的明珠,燕窝中之品质最高者。民间传说,因为辛辛苦苦筑就的窝,总是被人类强盗一般打劫,致使燕子在最后一次筑窝时,因缺乏唾液,只好将血吐出来筑巢,所以燕窝是血色的,因此被称为“血燕”。事实上,所谓“血燕”根本就是商家的阴谋。其实,“血燕”是棕尾金丝燕筑成的窝,其他种类的金丝燕所筑的巢,也有可能因食物或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巢色改变成血红色。这种燕子可能饮用的水质不同,又可能因为所食的饲料含有矿物质等因素,致使其唾液呈现红色,故筑出“血燕”窝。这类燕窝比较稀少,因而“物以稀为贵”,被商家高价出售。

  极为可悲的是,为了获取更多商业利益,一些不法商家故意污染燕窝的生长环境,使燕窝出现红色,导致燕窝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致癌物。马来西亚燕窝研究中心负责人陈劲翰就曾表示,自己曾亲自看到过不法分子将燕窝熏红的过程:不法分子在燕子粪便中加入化学物质,然后用粪便把燕窝熏红。熏红过程耗时4天至5天,“熏得越久,燕窝越红”,自然价格就越贵。

  你看,那些追究吃“血燕”的人是多么愚蠢,自以为花着大价钱,吃着高档补品,一定能“活五百年”,实际上是被人愚弄,成了商家的化学品活仓库,别说“活五百年”,一旦吃多了,恐怕五百天都未必活得了。事实上,就算燕窝没有被化学品污染,燕窝本身的营养,也并不像中国人想象的那么神奇。现代科技早就已经研究出来,燕窝的营养价值只是相当于鸡蛋,如果被化学品污染了,那就连鸡蛋都不如,吃的不是补品,而是毒品。说实在的,中国人之所以如此迷信,基本上是因为“物以稀为贵”。

  如果说,由于科学素养的普遍缺失,导致传统中国人不懂燕窝的蛋白质含量基本上和鸡蛋相同,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依然将燕窝视为山珍海味,为什么依然将燕窝作为自己的补品呢?当你一口口吃燕窝的时候,事实上你就是在一次次作孽,你就是在一次次杀生,你也就是在一次次犯罪。别以为我这句话说得重,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以如此巨大的食品、补品消费,来长期破坏大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对整个大自然做出了巨大而又实质性的毁坏?而人作为自然之子,如果大自然受到了这样的破坏,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平衡如此被颠覆,那么,人又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呢?

  中国人作为“吃祸”的残忍一面,体现在我刚才说的这些具体的饮食类“吃”上,同时也体现在药用的“吃”上。体现在什么样的所谓“药用”上呢?比如说熊胆。中国人一向相信熊胆、虎骨都是好东西,喝了用虎骨泡的酒,可以滋阴壮阳,阳萎患者喝了虎骨泡的酒,马上就能“硬起来”;实际上,净瞎扯淡,别说喝一斤虎骨酒,你就算喝十斤,假如你真是阳萎患者,那么,你该“硬”不起来还是“硬”不起来。而所谓“虎骨酒”,仅仅只是一种愚昧文化而已,就算你吃了老虎肉,你也不可能具有老虎的威风,不管喝多少“虎骨酒”,你都“硬”不起来;不仅如此,你会因为喝多了“虎骨酒”,而使自己的文明素质、法律规范、道德品质等都会软下来。

  和虎骨价值的神奇传说相比,熊胆也是一样,传统中医认为熊胆汁可以明目,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救人命。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医药科学和技术的不发达,以及人们的图腾意识,致使人们如此迷信熊胆还可以理解;当现代医药科学早就已经研究出了熊胆的替代品之后,人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去买熊胆制品呢?

  前两年,由于归真堂干“活熊取胆”的勾当,造成全国舆论的集中抨击,我也是质疑归真堂的70位名人代表之一。我们可以想象,无论归真堂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你只要去取活熊的胆汁,就必然会对熊造成伤害。这种残忍的手段不仅仅有违熊道,同样有违人道。如果我们的中药材是通过如此残忍的方式获得的,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明目,并且事实上早就有了替代品的情况之下,那么,我们的这种追求和做法本身,是不是彻底暴露了民族的劣根性呢?因此,无论归真堂怎么解释,都始终逃不脱道德和伦理的谴责,像“活熊取胆”这样的事情必须叫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建立在动物“不必要的痛苦”的基础上的做法,并不仅仅只是“活熊取胆”,像采鹿茸、采牛黄、采麝香等,无不是如此残忍。本来,鹿长出的一对角是那么漂亮,而且可以通过角保护自己,还可以借此建立权威,娶个好媳妇,繁衍后代;而我们人类呢,却活生生地把它的角锯掉!锯掉鹿的角,这和剁掉我们自己的手指,是不是同样的痛苦?然而,中国人就认为鹿茸是好东西,所以不顾鹿的痛苦,如此残忍地锯鹿角。不仅如此,很多中国人穿的衣服,也是如此残忍。本来,我们现在有很多种服装面料,都可以足足保证我们身体的温暖,也同样可以呈现我们身体的美丽。可是,有些人偏不,他就喜欢皮草,而皮草是怎么得来的呢?就是把动物唯一的一件衣服剥下来,血淋淋地穿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河北省,更是曾经出现了活剥貉皮的现象,直到现在也依然存在。所谓活剥貉皮,就是在貉活的时候,直接用尖刀剥去它的毛皮。为什么要在貉活的时候剥皮,而不是先把貉打死,然后再剥皮呢?很简单,因为剥皮者懒得举起打死貉的棒子!通过这种做法,可以想像又暴露出了怎样的国民性。因此,我说中国人舌尖上的残忍,说中国人是“吃祸”,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吃。吃饭如此残忍,吃药如此残忍,连我们的身体也在吃着动物!这种对待动物的做法,它传导出的是什么?就是暴戾之气,就是血腥之气,就是野蛮之气,就是愚昧之气。

  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可以说,在大多数地方,吃饱吃好都不成问题,穿暖穿好也不成问题;并且,如果我们真正愿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品质,那么,这种“好”就完全可以不必建立在破坏自然,残害动物的基础上。因为除了吃,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去追求。假如我们中国人集体式地只是沉醉于吃,除了吃,看不到吃之外更多的东西,那么,我们和猪有什么区别?我这么说,实际上是在侮辱猪。因为就算是猪,它也比某一些中国人更有追求。如果我们真让猪自由了,它是不是仅仅只是追求吃,并且是变着花样地追求残忍的吃?恐怕也不是。以野猪为例,它是饿了才去吃,而且并不会特别追求残忍玩弄作为食物的其他小动物;除此,野猪也还要谈情说爱,洗澡晒太阳呢,可我们很多人却感叹“累觉不爱”了!

  因此,要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要减少我们国民性中的劣根,我们真的需要反思,反思我们对于吃的迷恋,反思我们对于吃的变态追求。无论《舌尖上的中国》是多么热播,无论我们多么喜爱这部美食纪录片,我们都需要思考,在今天,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在我们享受美食的时候,是不是要把吃作为人生的全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关注到了吃,仅仅只是停留在吃的层面上,并且变着花样折磨动物,破坏自然,那么,我们还可能会有什么高尚境界?我们又会离魔鬼有多远?

  吃,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我们吃饱了之后有力量,有力量了之后更好地建设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与美妙。既然这样,我们又何苦去伤害自然,我们又何必去伤害动物?比如说,在《舌尖上的中国》(1)中,曾经讲过发菜的故事,说发菜像头发丝一样细,非常美味。可是,要想得到发菜,就需要从地皮上把它连根拔起;而因为很多人疯狂地采集发菜,致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发菜生长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土地因此而更加沙化。还有一些人为了得到所谓的冬虫夏草,也同样在严重破坏着土地,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可以想象,为了我们一点点的口腹之欲,造成大自然被如此严重的破坏,我们这是在犯罪啊!这种犯罪,不仅仅罪及自然、罪及社会,而且罪及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因为你的贪吃,造成美好世界被破坏、被毁灭,试想一下,我们不就是罪人吗?这种舌尖上的罪恶,难道还不该被坚决阻止吗?培育罪恶的土壤,真到了必须清理的时候了!

  因此,在《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的时候,在中国的一个又一个“吃祸”们欢欣鼓舞的时候,我想给大家敲一记警钟,那就是:人活在当今的中国,不能仅仅只是追求吃,还要追求比吃更重要、更高尚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关注物质的食粮,更要关注精神的食粮。我们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吃货”、“吃祸”的层面上,还需要去追求更远大、更美好、更层深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超越自己的生命,超越自己的价值局限,看到更广远的天空,看到更美好的文明,也可以让我们更有力量,去改变肮脏——一切的肮脏,去培育美好——一切的美好。

  在吃的方面,中国人曾经遭受过漫长的苦难,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大家见面才会问:“今天你吃了吗?”现在,这个历史已经翻过去厚厚的一页,到了今天,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已经不再用“今天你吃了吗?”来表达问候了,即便是在农村,这样的问候语也越来越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呈现新的、更加阳光、更加自信的中国式打招呼呢?我不知道这样的语言该是什么,但是,我想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一起来思考。反正,不管什么语言,我们都需要从吃上抬起头来,解脱出来,不要将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都只停留在吃上,不要让自己成为简单而又野蛮的“吃祸”,而是通过对吃的美好改变,一点点地努力,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改变得更美好。而不是相反,吃了世界的美好,然后把它变丑陋。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吃的不当,吃的不妥,吃的不对,吃的残忍,吃的不美好,那么,事实上你就是在一口一口地吃掉自己,也在一口一口地吃掉整个美好世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有了改变中国人龌龊、残忍、血腥等劣根性的可能。所以,从舌尖上的吃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吧,可以做“吃货”,绝不做“吃祸”!

 

上一页12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人 舌尖 残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