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他认为,这也是政府主导水污染治理的困境。
市长的一句“真心话”,引来一场“大冒险”。
为何担心老百姓“看不见”?
首先被拍砖的是“看不见”。
中国地方官员一届任期多是五年,见效快的项目建设大多成为地方官员施政的首选。环境治理因其投入大、见效慢、不甚出彩,地方官员们就不会太积极。
对此,《检察日报》评论指出:“地下管网,百姓看不见,但喝的水是清澈了还是更浑浊了,每个人都心里有数。希望自己做的事儿让百姓看见,从而有一个好口碑,为升迁积累些资本,为官者这么想,不过分。然而,一旦‘看得见’成为唯一标准,事关百姓利益的事儿因为‘看不见’而不做,沽名钓誉到这种程度的官员,该下课了。”
《扬子晚报》的评论更加直白:“老百姓能看见的愿意去干,而老百姓看不见的不愿意干,以这样的态度干工作,就带有投机和表演的色彩。如果地方政府只是在老百姓看得见的地方干工作,明显是表演给老百姓看,以展示自己的政绩。但是,老百姓不是观众。”
还想让谁“看得见”?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看得见”?市长想做的事,实际上最想让谁“看得见”?
《新京报》的评论支了一招:“如果市长真的是担心老百姓‘看不见’,那完全可以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经由补充、纠偏甚至否定,以实现科学决策。”
接着,这篇评论指出了市长“担忧”的实质:“事实上,怕‘老百姓看不见’可能只是借口,民众呼吁多‘埋’钱到地下、呼吁大力治污已有多年,市长们假装听不见,真正担心的恐怕还是‘领导看不见’吧!”
《新华日报》的评论点中了市长的“顾虑”,“地方官员的任用与考核,唯上不唯下、唯权不唯民;因为在他们看来,地面上的政绩,才是‘看得见的政绩’‘摸得着的利益’,甚至是仕途升迁的‘敲门砖’。”
连老百姓都看不见,何况上级领导?这事儿当然不能干了。《长江日报》的评论也许道出了“市长们”不作为的深层次原因:“几百亿一时半会砸不出蓝天碧水,但搞投资就可以瞬间带来GDP,算算边际效益,环保当然是最不合算的。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心中算盘打得仔细,利益考虑精明,说起政绩投资学,里面的讲究大了去了。”
说到政绩观,《扬子晚报》的评论指出:“重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施政态度还是没有根本改变,重视‘里子’的施政态度仍然没有真正形成。如何促进地方政府投资直接看不见的民生工程,值得思考。”
怎么“干好这个事儿”?
对于市长的这番真心话,《中国青年报》刊发题为“雷人的实话恐怕比自欺欺人的谎言有价值”,该文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了反思。
“一听到官员讲了什么让你不爱听、却反映其心声的真话,就围上去对着这个官员群殴,这样的舆论生态,只会鼓励官员讲那些让公众爱听的假话,讲不会引发争议的空话废话,而不敢说真话。”
问题被暴露了,才会寻求去解决;真心话说出来之后,该关心的是如何“干好这个事儿”。
在《中国青年报》看来,治污怎么能干?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官员个人修养和道德的缺失,而是其背后的制度激励:“政绩考核机制如果只注重那些面上看得见的工作,评价一个官员只看这个官员在地上建了多少广场,修了多少高楼大厦,而不看地下管网的建设,官员怎么可能去投巨资修地下管网呢?”
《新华日报》表示:“必须明确将环境治理考核纳入到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中去,奖励和惩戒相结合,成为其升迁的加分选项和重要砝码。促使一些地方官员在治理和保护环境方面从‘不想干’转变为‘想干’和‘必须干’。”
《华商晨报》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只是谈良心谈道德,而更多谈规则谈必须,那时污染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相信那么一天,也不会再有市长说胡话出昏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闂佸搫鍊绘晶妤€顫濋鐐闁挎柧鍕樻禒娑㈡煥濞戞瑧鐓柟骞垮灪閹峰懘寮撮悢鍛婃瘑闁荤姵鍔曠紞濠囥€傞埡浼卞湱鈧綆浜滈崗濠勭磼娴i潧濡虹紒鍙樺嵆瀹曘劌螣閼测晜鎯eΔ鐘靛仜閻忔繈骞夐敓鐘冲剭闁糕剝娲濈粈瀣偣閸パ呭ⅵ闁绘稏鍎甸弫宥呯暆閸愭儳娈查梺鍛婃礀閵囨ḿ绮崒婵勪汗闁瑰灝瀚壕锟�闂佺粯鍔楅幊鎾诲吹椤旇姤浜ゆ繛鎴灻鎶芥偣閸ョ兘妾柛搴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