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公益慈善的那些事

2014年06月12日16:24  新闻专栏  作者:崔子研  

  我国公益慈善发展看来是有望了。政府在推动,专家在思考,公众在参与,社会在监督,千条万条,归结一条,共建公益慈善。时代的发展早不是一言一语一招一式就能左右社会的时候,共商共谋是潮流。国外的、抄袭的、数字游戏的不一定管用。想一说一,实实在在,抛砖引玉,探讨两句,也许对现实有利。

  一、行政的放权与集中

  饱受诟病的行政干涉公益慈善问题,事实上也不简单。从总的体制上讲,计划经济的比重、手段还在和市场经济处在博弈当中。计划的某些优越性和既得利益集团,抗拒市场并不简单的是速度问题方法问题,根本上还是利益问题。哪个系统哪个组织都不会轻易放弃自身既得利益,需要在实践中碰撞,这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发展必经过程。即使如此,改革只能前行,历史不能倒转。

  政府还是要放权。一放越界权力。政府的权力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定规则、当裁判、搞平衡、建社会、保国家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是政治大忌;二放垄断权力。计划经济的阴影就是条块利益分割而凝固。公益慈善本应是社会化的,但裹在计划体制里,计划性垄断,利益化争夺,是无法发展公益慈善的;三放限制权力。改革不动政治根本可以理解。但限制发展限制改革就有问题。应该按照公益慈善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改革,绝不能因为想象中的动荡、风险阻碍改革。公益慈善充其量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补充,既无强权,又不颠覆,不沾恶缘,远离恐怖,大可不必像对洪水猛兽般防范。权在政府手里,可放可收,怕啥。

  但政府放权不等于放弃,放权不等于没权,放权不等于不管。还需要集中。一要集中统调。在国家层面是否需要建个像英国一样的慈善委员会,将公益慈善的管理升格、独立、规范;二要集中协调。在公益慈善事业出现困难、问题的时候,不论从政策层面、行政干预层面该发挥的协调作用还是要体现的,不能遇事就躲,不哼不哈;三要集中购买。如果关于公共服务领域只是局部性购买,出现利益性阻隔,就不会集中推动政府购买;四要集中支持。政府要有计划有力度地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行公益性技术投入,解决政策优惠、人才培养、技术促进等问题。

  二、法律的建设与有为

  综合国外的公益慈善法律,不论是英国的慈善法、美国的税法,还是日本的《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等,在形成过程中都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细化深化完善的特点。比较而言,我国的公益慈善法律,体现了几个不足,一是统领不足,分门别类的倒是有一些,但没有统一的公益慈善基本法;二是统一不够。即使现有的各部关于公益慈善的法律,上位下位间、同级别间有些不尽统一的地方,造成理解偏误,执行无据;三是统分不细。即使是同一部法律,总则部分都是过于宽泛原则宏观,给人感觉和各章对应不够、距离太大、细化太少、头大身小,造成有法难依的情况。同时,成文可补案例,案例可以成文。在目前情况下尽管公益慈善类司法案例不多,但很多质疑、争执、冲突,已经显现出法律的欠缺,但少见司法解释。有司法解释权的机关对出现的法律问题视而不见、旁观无作为是不可取的,立法、司法解释严重缺乏主动性,致使公益慈善立法、修正、解释严重滞后。法律建设要有为。

  三、市场的活跃与规范

  现在公益市场化受到行政体制的限制,但不能说就在市场化上停滞不前。官办不是市场化的唯一障碍,非官办也不是市场化唯一必要条件,只是要求遵循公益慈善的市场规律办事。

  首先是官办的、准官办的,要去行政化,不通过行政权力发展公益慈善;各官办准管办组织通过市场化手段社会化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品质为核心竞争力,进行正当竞争,去除领域行业垄断,共同发育市场;理事会架构要进一步社会化、民主化、科学化,理事会职权进一步加强;干部选任要做到主管单位和理事会共同采取开放式民主选用的办法,通过人才市场使真正的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得以选出,而不是单一解决干部个人级别待遇安排等。

  其次是非官办的纯民间的。由于这一类组织出身于市场,更少行政色彩和羁绊,应该是促进公益慈善市场化的有生力量。事实上也为活跃公益慈善市场化做出了贡献。但要进一步解决这些组织经济自主、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在资格认定、税收优惠、组织自育、规则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建设良好市场环境。活跃和规范必须并行。

  四、公众的参与与有序

  暂时我国公民参与公益慈善还不够踊跃,主要原因一是能力有限,自我保障尚有忧虑,参与公益慈善必受影响;二是公民公益意识有待普及提高;三是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影响公民参与信心;四是公益慈善项目缺少众筹性,贪大贪多,门槛偏高。这些情况影响公益心的汇聚,公众力的推动,也不便发展公共管理、公共维护。如何使公众参与有序还是要三方努力,一是政府通过环境的改善、政策的优惠、积极的倡导,为公众的参与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公益慈善组织在取信于民的同时,将扩大公众参与作为主流方向予以坚持,摒除狭隘的资金规模为第一指标的意识;三是公众逐步提高参与意识,在有能力的条件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样才能逐步有序,实现人人公益的梦想。

  五、社会的理解与促进

  公益慈善是社会化的事业公共化的事业,社会的整体肯定、理解、支持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捐赠者、志愿者的热情是发展的前提,公益慈善组织依法透明实施是发展的保证,社会、媒体的监督是发展的保障,积极的公益慈善文化是发展的氛围,受益人的收获和改善、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发展的目的。社会往往或随流或跳荡,都不是正常状态。随流就会沉寂,跳荡就会不安,只有在理解中寻求促进和谐进步。今天的公益慈善需要社会的理解,其一是刚刚起步,蹒跚属于自然状态;其二是体制的惯性非常沉重。少说几十年,多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体制残留的封建的、家长的、封闭的、小农的、计划的、官本位的等等,要想解除惯性的包袱,都得等些时日;其三是人们思想的服从式、依赖式、等待式、守旧式、自保式、观望式、怀疑式等等,也还有相当的人群;其四是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撞击时期,选择再选择,扬弃再扬弃,一时合拍难上加难。

  群声鼎沸,公益难行。社会理解,至关重要。理解之一请用积极心态看待公益慈善,就像家长看孩子一样,可爱为先,培养为要,该打则打,不要伤身;理解之二请有奉献精神支持公益慈善,咱别只骂不帮忙,出把力也许更好;理解之三请怀宽容之心,谁都有错,谁都在挫折中成长,别看见不对就不依不饶,仁者恕也,恕为仁也。理解了也就促进了。

  六、理论的先进与现实

  现在公益慈善理论有被垄断化的危险。在公益慈善界大呼去行政化反对行政垄断的同时,自身又基于局部利益、系统利益考虑,抵制市场和社会,维护和制造新的垄断,这是一个悖论。尤其在公益慈善理论研究上,决不能垄断话语权,决不能抑制社会的声音。在理论上,最忌讳的就是垄断,就像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地球中心说和太阳中心说一样,要允许发展,最终也会发展。发展中的公益慈善事业是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再发展的,需要共同的理性思考、理论创新。否则会形成公益慈善界内理论封锁、利益怪圈,也就会失信于社会。这要成为社会的警惕、公益慈善的防线。在公益慈善理论上界内界外确需科学一点,公益一点,平等一点。

  理论的现实需要,还是可以分几步思考,一要传承慈善文化。仁者爱人,没那么高深。国学典籍到处可查,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慈善思想应传承百世,大可不必先拜外国祖宗;二学习国外文明。在现代公益发展上,由于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经济发达国家有实力、有经验、有先进的公益文化。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进步,公益文明自当进步,学国外先进经验、文化没错。包括法律、机制等等;三促进现实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方向,政社分开不只是一句话,理论跟进更重要,这不是算数学帐而是算理论分。能否在公益慈善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一个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研究协会倒是可以考虑,以便发动社会,专门研究,搞出成果,推动实践。脱离现实,纸上谈兵,那不是公益之福。

  七、跨界的发挥与带动

  公益慈善本应该没有跨界之说,因没有人将公益慈善划界,只要做公益慈善、受公益慈善、参与公益慈善就都在界内,跨界之说令人费解。也许发明此词者是把公益慈善组织做慈善和其他人做慈善做了简单区隔,暂且不论。就现实来讲企业家直接做基金会、捐股权、直接进行公益投资也好,“暴力”慈善也好,总之是原来意义上的非公益慈善界组织、人士做起公益慈善来了,这总体上肯定是好事。一是多元。公益慈善就怕参与的人少、自娱自乐,人人参与才是公益慈善;二是开放。公益慈善不是封闭的,政策开放,领域开放,方式开放,理论开放,实践开放,甚至是争论开放。开放才能汲取,开放才能拓展;三是宽容。公益慈善是探讨中的事业,发展中的事业,也是大浪淘沙的事业。也许今天的某些方式,会被历史地否定,但否定之否定正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宽容面对冲击,宽容面对实验,宽容面对挑战,宽容面对失败;四是等待。超前的事物,往往是矛盾的焦点,表态的不一定对,不表态的不一定聪明。一切还需在发展中等待,在等待中发展。

  所谓跨界其实是正道,这是未来的主流,通过实力参与,形成社会规模,起到带动作用,传响公益慈善的福音。

  八、运行的灵活与原则

  公益慈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市场化并不是公益慈善的全部。还有政府宏观管理、经济总体制约、文化综合跟进、社会统一协调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讲,市场化是公益慈善发展必要条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条件;公益慈善商业化运作也是一样,在整个社会条件下,实现公益慈善持续发展肯定离不开商业化运作。但同时并没有否定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同性质的机构、不同政策约定条件下和商业化运作毫无关系的纯粹捐与接、施与受、富帮穷等传统意义济助性、直接性、单一性的公益慈善方式。

  运行的原则,一是不能否定公益慈善发展的灵活性运作,任何运作方式只要围绕公益慈善目的就可试验就可运行;二是任何运作的灵活都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说是为了社会目标,其实质是商业目的,只是个别组织个别人谋取私利;三是任何运作方式都要遵从法律的约束和严守道德的底线,突破法律违反道德不管什么目的都是不能允许的。

  九、人才的实践与培养

  人才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什么时候都是关键之关键。现在公益慈善人才存在的问题,一是数量不够,不必采用并不一定准确的某些数据,仅看各公益慈善组织急着进人,又难于招人的状况,就呈现出需大于供的关系;二是专业不够。社工一词过于宽泛,社区工作人员是社工,环保志愿者是社工,心理咨询师是社工,法律援助者是社工,艾滋宣传者是社工,安全宣传员也是社工,公益慈善领域太宽,不同门类专业社工很难在课堂上一一对应地完全培养。因此在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是第一需要,在教育学科建设上培养专业人才是第二需要,在政府推动中开展专业人才培训是第三需要,在行业建设上建立联动培训机制是第四需要。还有很多可做,但主要是专业实践、专职锤炼、专项投入、专门培养。

  十、发展的速度与耐心

  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心牵芸芸众生,纷纷出招献力。有骂的,有急的,有烦的,有乐观的,又郁闷的,有研究的,有实践的,总之一片纷乱之象、繁荣之象。从助学到养老,从乡村到社区,从心脏病到唇腭裂,从沙漠到雾霾,事事涉及公益,桩桩可做慈善,事太多,心太大,发展速度成了公益慈善的病痛。

  现在国家层面到了攻坚期深水区,至于公益慈善是否也到了这一火候,还没人出大招。错综复杂,百业待兴,八方调动,群策并举。再简单点儿,就是着急不必只管骂,有事只须说真话,多干总比少干好,展开胸怀促深化,有点耐心求发展,放眼世界乾坤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慈善 公益事业 市场化 改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