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有两人过河,一人穿凉鞋,一人穿皮鞋,穿凉鞋的主动背穿皮鞋的涉水。这本是助人为乐之举,但因为事件双方的身份——两人皆为公务员,且后者为前者上司——“好事”迅速变了味道,并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救援、干部、皮鞋,背人,这些关键词串在一起,再配上生动形象的现场图,堪称一幕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深深刺痛了公众的神经。
曾有媒体总结说,一些基层官员很多事都是由下属代劳的:开会有人写稿,出门有人拎包,下雨有人打伞,喝茶有人倒水……如今,发展到了路也由人代走的地步。
放不下鞋子还是放不下身份?
媒体报道称,20日,贵溪市白田乡兰田村,3名小学女生在返校途中意外落水,2人身亡。在救援现场,贵溪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为避免趟水湿鞋让下属背其过河。
“下级背上级”已不是头一回了。一年前,浙江余姚一名救灾官员因为被村支书背着趟过积水而被免职。当时,白岩松曾点评说“鞋没进水,脑子进水了”。这一评语同样适用于当下这一事件。
救灾现场,官员不肯湿鞋,在乎的恐怕不是鞋子,更是身份和特权思维。对此,《江西日报》微博点评得很到位,“救灾现场,十万火急,趟水而行,方为干部本色。众目睽睽下,它损害的是干部形象,刺痛的是民众眼睛。请在思想深处,脱下你的鞋子,放下你的身份!”
《人民日报》同样批评此举,“与其说他脱不掉的是鞋子,毋宁说他放不下的是身子。如果确实害怕鞋湿,何不脱掉鞋子?既是处理落水事故,哪有心情和时间顾惜脚下鞋子?”
救灾现场如何表现才“安全”
下基层“怕湿鞋”是单纯的行为失当、欠缺考虑吗?至少在众多擅长见微知著的媒体看来,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去落水现场救援,没有和其他人员一样穿凉鞋前往,欠缺的是前瞻意识;没有果断趟水而过,说明其临场应变能力不足;而鞋子怕沾水,背后反映的就是‘不接地气’,没有与民休戚与共的意识;大家都在水里趟,而自己却在下级背上,至少说明这会和同事、民众没有坐在一条板凳上。”《南方都市报》的一番深入分析,让人领会到官场行为学何等“博大精深”。
光明网也对这种不合格的官员行为进行了批判:赴水灾现场还西装革履,起码是缺乏常识乃至诚意。工作过程中时时不忘心疼鞋袜,则完全是毫无职业道德素养和“做官伦理”。
众多网友也纷纷摆出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样子:“智商、演技都为零”;群众路线没走好,让别人帮他走了。”
在救灾现场,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安全”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考验呢?
《华西都市报》“支招”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则:尊重常识,办人事,说人话,设身处地为受灾群众着想。该报还以水灾救援为例予以详细说明:水灾救援,不管多大的官,都需要自备一套雨具,如穿个雨靴,穿身雨衣。
官场“潜规则”该扔掉了
两年两起官员背上救灾事件,虽然数量不多,但在部分媒体看来,却折射出一种不太正常的官场文化。
《南方都市报》尖锐地指出,“背领导趟水”虽是个案,却活脱脱折射出当下畸形的权力生态。设想一下,面对下属的“求背”,如果该官员严词拒绝,并果断涉水救灾,那么极可能成为正面典型。可惜,他既没官德,又没演技。所以,公众有理由怀疑,正是平时作威作福惯了,官僚主义已深入骨髓,才有了被人背着救灾的丑态。
《郑州晚报》分析,“背上救灾”之所以一再出现,根源就是某些官员已经习惯了享受特权带来的优越和快感。“若非领导不喜欢被端着、被抬着、被供着,下级想必也不会如此贴心勤快吧。显然是,领导已经享受这种谄媚惯了,才不分场合地享受下属‘可靠’的肩膀。”
《太原晚报》觉得,免职不能解决问题,更应该纠正的是这种现象背后的官场“潜规则”。“贵溪市这两位官员,不过是像平时一样遵守了‘潜规则’而已,不幸的是他们选错了时间和地点,所以被曝光,遭问责了。”
一双鞋湿了,可以晾干;一名官员被免职,可以接受教训,等待机会再次复出。但民心失去了该怎么办?
《人民日报》苦口婆心地告诫各级干部,民心最重要,民心不可失。“湿鞋还是失官,并不难选择。如果处理不好,失去的不仅是官,更可能失掉了形象,失去了民心。那段漫水路段就是一张无声的考卷,怎么选择,就展示什么样的形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閺傜増姘拃锔俱仛閿涙矮鎹㈡担鏇熸暪鐠愬綊顣╁ù瀣兊缁併劋绱伴崨妯肩搼楠炲灝鎲¢惃鍡曡礋鐠囧牓鐛ラ敍宀冾嚞閸曞じ绗傝ぐ鎿勭磼閻愮懓鍤潻娑樺弳鐠囷附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