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银行,一场革命?

2014年07月17日17:00  新闻专栏  作者:孙兴杰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终于落地了,从理念到实践不过两三年实践,银行最终定于上海,可谓实至名归。除了金砖国际开发银行之外,应急储备安排也达成共识,金砖版的世界银行和IMF呼之欲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让金砖国家首脑走到了一起,而且也为机制化的合作创造了机会。金砖国家银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金融危机以及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改革滞后的共同产物,自从1944年不雷顿森林体系以来,非西方国家第一次独立创造了具有国际经济治理效应的制度平台,再回溯到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历史,金砖国家开放银行无异于一场革命,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不仅在财富总量上有所体现,在治理理念和制度上也体现出来了。

  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南非峰会上达成了建立金砖国家开放银行、外汇应急储备库的共识,此后,全球经济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颠簸,尤其是出中国之外的金砖国家遭遇资本外逃,经济增速下滑、货币大幅度贬值的危机,人们对金砖国家的成色也发出了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她们是脆弱的国家。的确如此,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前两三年时间里,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出色,借助于廉价美元而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很多基础性的改革被延误了。在这种背景下,金砖国家开放银行建成意味着金砖不仅仅是个神话,也是国际经济治理的重大变革力量,更重要的是,新兴市场国家不仅追求经济增长,而且还要在国际经济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推动治理结构的改革。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大缺陷,美元霸权加上 欧美主导的IMF和世界银行,非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失语的状态,没有制衡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华尔街的无序创新何尝不是腐败呢?危机之后,IMF的投票权进行改革,增加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的份额,但是时至今日,改革依然没有等待状态。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总量与发达经济体已经平分秋色,但是在金融、话语权方面严重失衡。对于这样的状况,要么退出发达国家主导的俱乐部,或者另起炉灶;或者继续等待。

  拜高盛经济学家奥尼尔的创意,金砖国家首脑峰会已经成为制度化安排,任何一国都无法挑战现在的经济霸权体系,合力而为则可以推动变革。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之后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钱从何而来呢 ?金砖银行在世界银行之外提供了另外的选择。金砖国家银行并不是革世界银行的命,毋宁说与世界银行同台竞争,这对世界银行也是一种鞭策吧。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金砖国家银行的运转和经营还是在既有的框架之下,只是比世界银行提供更宽松和优惠的贷款。

  金砖银行给欧美带来的挑战在于,若不能与新兴市场国家分享治理的权力、地位和话语,那就会面临对方实打实的竞争。与冷战时期,美苏街垒分明的竞争不同,金砖国家并不是军事政治集团,而是在市场体系中的竞争者,可以超越零和博弈,结果如何,还要看欧美如何回应。

  对中国来说,金砖开发银行是推动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当然与其他大国合作需要 信任,也许要让步。这次金砖银行落户上海,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出任金砖银行的首任领导人,因为各方出资额相同,银行总裁将轮流担任,当然金砖银行能否发挥更大作用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水平。落户上海本身对中国也是一大认可,中国在金砖国家家中的实力不容置疑,而人民币也是最具有国际化潜力的货币,上海当然也是最具有前景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也是中国推动金融改革的重镇,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因此金砖银行落户上海是个大大的利好。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从经济大国向金融大国的迈进,在经济总量上新兴市场不输于发达市场,但金融市场的总量、知名度大为逊色,国际货币更是如此。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本国稳定货币、支持进口的需要,如何让中国资本发挥作用就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中国力主推动的一路一带的战略 是基于中国面向欧亚大陆的的"区域性"战略,与之相匹配的事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而金砖国家则是具有"全球性"的合作平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不仅为各国提供了一个资本国际化的通道,也搭建了一个新的发出话语的平台。

  金砖国家银行落户上海,那未来应急储备库是不是还是在上海呢?常理推断是可以的,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出资国,占41%的份额。可以说,金砖银行以及应急储备库为中国走向金融大国提供了一个支撑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金砖 上海 应急储备 经济治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