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辞职不该让民众打哑谜

2014年07月21日17:20  新闻专栏  作者:陶舜  

  在官员辞职的信息公开问题上,有些官员已经走在了政府的前头。 7月15日,浙江平阳38岁副县长周慧的辞职感言在网上走红,他在这份发表在QQ空间、随后自己删除的千字感言中说,“我想要的是自由的能够自我掌控的生活”,他还有意无意谈到,辞职从进入议事日程到最后获批足足花了1.5个月:“对于长期在体制内生存的人而言,并不讶异效率的低下,这仅仅是整个官僚体制的具体表现”。

  恭喜周慧,即将过上想要的新生活。在辞职感言中,他毫不掩饰这份喜悦:“这一刻,仿佛云淡风轻,自由的气息似微风拂面。”然而,官员辞职毕竟不同于普通公民换工作,在离职手续完结之前,除了个人的情感抒发,还有无法闪避的公共责任。尽管,普遍仇官的网络舆论中有一些点赞的声音,但以下反讽同样被大量点赞:“辞官成功等于安全着陆了”、“捞够了,赶紧撤,免得夜长梦多,没时间转移资产”。官员辞职不该让民众打哑谜,留下太多的问号,引发太多不良猜测,无论对辞官者还是政府部门,都是不得体的。

  公务员是一个特殊职业,政府本身不产生利润,一切供养来自于纳税人,而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在信息披露匮乏的情况下,网民对辞官者进行贪腐上的有罪推定,是不可避免的。比起业已辞职的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副县长这一级别的“官”实在微不足道,但也不能把芝麻官不当干部。官员辞职应该有一个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俾便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据说周慧有很多亲友在国外经商,他会不会是裸官呢,此类问题民众很感兴趣,而且是越回避越说不清楚的敏感问题。 

  官员当然有权利重新选择职业,公务员队伍有进有出,也有利于激活体制的活力。公务员入职竞争激烈,考试层层筛选,入职前更有“政审”,防止政治上不合格的人员混入公务员队伍。参照这个模式,对辞职官员应当进行公正公开的离职审查,防止贪腐官员巧借辞职安全着陆。审查应该包括辞职的原因以及辞职后的去向,是个人原因还是体制原因总要探明,更要防止其辞官后从商引起不公平竞争和腐败问题。

  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即所谓“三年两不准”,但它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不免令人担忧,比如武汉市原发改委主任徐进辞职下海后,其去向一时成谜,在任官员拒绝透露。 

  针对辞职官员最重要的一道防火墙还是辞职审计。对离任的党政干部有离任审计的制度设计,辞职官员也应该审计,审审过去有没有违纪违法问题,财产是否和收入相匹配等等,对辞职的裸官更该严格审计。自杀是另一种“辞职”,却鲜有对自杀官员的身后审计——至少在公开报道中罕有所闻。也因此,官员自杀经常被网民解读为贪腐小集团的弃车保帅之举。 

  “周慧主动辞职”之所以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原因有二,一是当事人主动在网上进行“信息公开”,二是官员主动辞职让仇官情绪找到了一个借以表达的出口,网民总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官员的贪腐行为。尤其是在打虎拍蝇成效显著的2014年,打虎连续剧看多了的网民,通过媒体或多或少窥见了一点腐败官员结党营私的“门道”,而金额上亿、烧坏点钞机的贪腐案件,不断刷新网民对贪腐金额及利益输送的认知。

  公众先验地认为官员所得甚多、腐败机会多,这是副县长辞官引发热议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人们会问:“待遇”这么好怎么还辞职?厦门大学教授张光研究发现,中国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人员的平均工资,大体比企业人员高了20%,而广东公务员的相对平均工资水平,最高时(2005年)比企业多50%,近年仍旧多近30%。这还不包括公务员的各种“暗补”、福利、灰色收入甚至寻租机会,公务员考试年年火爆有其内在的利益指挥棒。一个基层官员(人民公仆)辞职换工作,本来是现代政府很常见的个案,如今却发酵成为一个关注度很高的大新闻,且媒体广泛关注之后诸多信息仍不见披露,这是现代政府该有的正常现象吗?

  本文刊登于2014-7-21 经济观察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官员辞职 周慧 38岁副县长 公务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