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豪华办公楼不挂牌,心虚什么?

2014年07月25日16:56  新闻专栏  作者:新京报媒目  

  有些地方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博爱、自由、平等;有些地方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政府大楼、银行,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金钱、权力、傲慢。  曾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的一个调侃段子,近日不幸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据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湖北来凤县委县政府豪华办公楼投入使用七八年,却始终不敢挂牌,因此被当地百姓戏称为“黑政府”。

  这绝非个案,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江苏、河南、广西等地出现了新建办公楼闲置现象。

  一个是搬进去不敢挂牌,一个是根本不敢搬进去。他们怕的是什么?借用记者的话来解释就是,地方政府慑于国务院关于楼堂馆所的禁令,不敢顶风作案。那么,来凤县政府7年不敢挂牌的举动,算是“顺风作案”吗?

  腰杆为啥硬不起来

  有些地方政府热衷于修建豪华办公楼,民众早已见怪不怪。但对于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机构,在长达7年时间里不敢挂牌,甚至沦为民众口中的“黑政府”,确实让人费解。

  长江网“长江时评”讽刺说,贫困县豪华办公楼不敢挂牌是“心里有鬼”。官员们怕被群众举报,怕背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担忧,怕职位不保、官帽落地之顾虑。

  东北新闻网评论称,地方政府明明知道相关规定,却还要自欺欺人地以小区的名义建设办公楼,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的行为。而当地政府之所以有如此拙劣的表演,本质上还是作风转变不彻底。

  “他们不敢将县委县政府的牌子大大方方地挂起来,是因为在这样的豪华办公大楼里上班,讲为人民服务、讲群众路线的口号时,腰板实在硬不起来。”钱江晚报一语戳中来凤县政府的“痒”处。

  政府大楼不挂牌子虽然荒唐,但即便挂了牌子,百姓进入大楼就陷入“迷魂阵”,找不到干部,也是白搭。光明网“光明时评”认为,豪华政府大楼背后的“神秘政治”做派值得警惕。相比公帑的浪费,这或许是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自相矛盾的“贫”与“奢”

  不少媒体透过豪华大楼的表象,看到了贫困县评选机制以及权力监督机制方面的漏洞。

  “一面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面兴建豪华办公楼,如此‘穷’‘奢’通吃,这不是双重人格吗?”东方网发出这样的疑问。评论认为,这一案例实际上暴露了贫困县评选机制粗放与豪华办公楼监管疲软的双重制度软肋。

  《郑州晚报》也加入了对“贫困县”评选标准的质疑。“来凤县26层的档案馆又何以胆敢和贫困县的称呼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不是反证出了贫困县认定程序方面的过失与纰漏,一些贫困县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贫困?”

  接下来的逻辑推理异常清晰:先有对贫困县的制度性甄别不够,与对于隐形新建政府楼堂强力限制的缺失,然后才有了贫困县里豪华且刺眼的政府办公楼。

  当地老百姓对政府豪华大楼的漠然心态,则让《中国青年报》看到了贫困县的“最贫困之处”,中青报警告称,“这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监督与惩处,也需要来自社会的检举揭发。

  诸如‘人家是政府部门’的表述,既表明了政府部门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疏离与割裂,又暴露了当地缺乏让人直言的舆论监督环境。”

  贪图享乐要被问责

  无论是对于顶风作案还是顺风作案,媒体的态度都高度一致:严厉打击。

  人民网评论旗帜鲜明地提出“重典治乱”,“对于偷偷摸摸盖楼的地方和相关责任领导,我们更要用重典‘大张旗鼓’地严惩,以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也只有加大这些个贪图享乐的领导干部的违法成本,‘豪华办公楼’的歪风才会真正止住。”

  《华西都市报》主张严惩的同时还建议公开,“对于违规的处理,必须向全社会公开并追究主政者责任。而立体监督系统的重建与激活,更是禁令能否形成制度之力不可缺少的保障。”

  新华网同样支持强力问责,除了加强监管外,还要在查处后建立起严厉的问责机制,直接对“一把手”问责,甚至是一票否决。最后,新华网也不忘算“经济账”:在严查违规办公楼的同时,对因违规而造成的闲置浪费也要“亡羊补牢”。众多专家认为政府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想办法对现有闲置大楼盘活。

  新京报新媒体编辑 张运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贫困县 豪华办公楼 不挂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