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真相:民航客机并非越来越安全

2014年08月07日15:14  新闻专栏  作者:一图观政  

  数据真相:民航客机并非越来越安全

  助理观察员/郭立伟

  短短一周内,三架飞机坠亡,462人遇难。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境内被地空导弹击中坠毁,298人全部遇难;7月23日,台湾复兴航空GE222航班在澎湖失事,48人罹难;7月24日,阿尔及利亚航班AH5017坠毁,机上116人全部遇难……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Siim Kallas在推特上发文称,这是世界航空史上黑暗的一周。然而一些业内专家表示,这一周的事件仅反应了事故内在的随机性。

  的确,国际民航组织的数据证实,全球定期商业航班的事故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出现一个最高点为4.8/100万次,之后一直下降,2013年事故率已降至2.8/100万次,这是自国际民航组织开始追踪这个数据以来最低的。有的专家甚至认为,飞机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已经是越来越安全。

图1图1

  然而,真相真的如此吗?实际上,飞机航行是否安全,不能仅用一项事故发生率就可以说明。飞机航班的大多数事故都可以得到安全解决,而衡量是否为“高危事故”,关键要看该场事故是否致命。所以,致命事故率、死亡人数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2009-2013年的数据,每年发生事故的定期商业航班数量在减少,但@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观察员在分析数据后发现,民航飞机的致命事故率没有明显下降,航班可能并没有越来越“安全”。

  首先,致命事故的发生次数徘徊不降,2013年虽比前两年略有减少,但也只是与2010年持平。其次,由于总的飞行事故次数在下降,2013年的致命事故率(致命事故次数 除以 总的飞行事故次数)反倒比201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5年来,致命事故率仅在2010年低于10%,其他年份均在10%及以上。

图2图2

  更令人担心的是,“高危事故”在所有事故中的占比不降反增。国际民航组织确立了三种高危事故的发生类型:“与跑道安全相关”、“可控飞行撞地”以及“飞行过程失控”。马航飞机失联、飞行中坠毁、被导弹击中等等,皆属于“飞行过程失控”一类。

  @一图观政研究员发现,“高危事故”的致命事故率从2011年的38%飙升到了2013年的78%。2013年,高达80%的乘客是在高危事故中罹难,而2011年是54%。

  “高危事故”确实越来越“致命”。

图3图3

  那么,哪种高危事故最容易致命?@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研究员发现,飞机失联、飞行坠毁等等“飞行过程失控”一类的事故次数很少,在近三年仅占总数的2%-4%,但其致命事故率却从2012年的12%上升到2013年的33%,死亡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8%飙升到2013年的60%。

  相对比的是,“与跑道安全相关”这一类型,最容易发生飞行事故,但总体来看致命事故和死亡人数占比不多。

  换言之,“飞行过程失控”的问题在2013年显得越来越突出。虽然总体的事故发生率在下降,但这可能更能证明民航公司解决“小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强,而避免“大灾难”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显著提高。

图4图4

  综合看来,民航航班或许并不完全像专家所言那般“越来越安全”。一次事故或许是偶然,如果偶然太多,就已经很难用“偶然”来回避了。加强对飞机安全的预见性和预警性,增加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和紧急援助,不要讳言飞行航班的“危险性”,才是对民航安全真正的保证。

  【数据收集、分析与撰文】助理观察员/郭立伟

  【制图】嘉欣

  【数据来源】国际民航组织

  【附注】飞行航班的三种高危类型:

  与跑道安全相关的事故:包括非正常跑道接触、鸟击、地面相撞、跑道偏离、地面失控、提前着陆、滑出跑道等等。

  飞行过程失控:在飞行中失去控制是一种无法还原的飞机事故。

  可控飞行撞地:指一架飞机可以被驾驶员正常控制,但由于一些失误撞向地面、水面或障碍物。(不包括在起飞和着陆阶段的下冲、过冲或者与障碍物相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民航客机 飞行安全 空难 马航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