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袁文逸
12月23日清晨6点,我们驮着9个行李,里面包括了电视采编设备、少量生活物品以及三件沉重的防弹背心,坐上了离开基辅东行的火车。火车上,我们得到了乌克兰议会一边倒通过波罗申科提交的新法案——删除《对内和对外政策原则法》中关于“乌克兰保持不结盟地位”的条款。这也意味着无论北约怎么想,乌克兰强烈表达了要加入北约的意愿并且迈出了第一步。
我们的火车停在了一个名叫康斯坦金的小城市里,这里是东行的终点,距离我们的目的地顿涅茨克还有200多公里。再往前,铁轨被交火的双方炸断了。和我们同一列火车的,还有很多乌克兰政府军的军人,近一百人的样子。站台上,有穿着军装的人迎接他们,他们互相拥抱握手,然后坐上专门的运兵车走了。
当地的司机一见到我们就告诉我们,前方有三个乌克兰军的检查卡哨和三个东部民兵的检查卡哨。这些“check-point”对我们再熟悉不过,今年两次到乌克兰采访,每天都要经过好几个。一般来说,对外国记者双方都只是核对一下护照和记者证就放行了。但是这次,情况却有所不同。
在双方控制地区交界处,乌政府军的检查卡哨把我们拦了下来。检查了我们的护照、乌克兰签证和东方卫视的公函之后,几个哨兵依然表示不能确定我们前往顿涅茨克的意图,一定要我们原路返回。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我几乎穷尽了所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我把前两次去采访的照片和新闻视频给他们看,我把在基辅大众传媒记者组织的登记记录翻给他们看,可是几个当兵的只是摇头。我几次冲着他们大喊,“乌克兰大使馆给了我们记者签证,我们可以在乌克兰领土上采访,难道你们觉得顿涅茨克不是乌克兰领土吗?”他们只是面露尴尬,却依旧不肯放行。最后,只能当着他们的面拨打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电话,对方说并不需要其他特殊的证明,他们才让我们前行。
同一条路拐弯不到三百米,就是东部分离组织民兵的检查卡哨。以往,一旦乌军采取军事行动,这样的卡哨就会最先互相交火起来。我们又被拦了下来,在身份检查和车辆检查后,东部民兵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自己择路开往顿涅茨克,而是要由他们的专车“陪护开路”。等了足足一个小时,一辆武装车辆开来为我们引路,一直把我们带到距离顿涅茨克市区只有15分钟车程的地方。黑暗中,我仍能看见有一座铁路桥,被炸得翻转,纠缠得瘫在路的中央。
我无法知道双方对媒体如此紧张的确切原因是什么,但我能联想到两点。一是就如同乌克兰放弃“不结盟”地位铁了心要加入北约,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回应乌克兰此举将置身“俄罗斯潜在军事对手”那样,乌克兰东西部的敌对情绪一年以来也在与日俱增。二是,这场战争中的双方都做过也可能正在做上不了台面的事。我们五月到八月在乌克兰,见过东部民兵组织把军事据点设在居民区里,甚至用居民楼、医院学校做军事据点,用平民做“肉盾”。也见过乌克兰军队包围斯拉维扬斯克,迫击炮、火箭弹对城市进行着无差别化打击,民房、公用设施都未幸免。
在这次进入顿涅茨克的一路,两个“娃娃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在乌克兰政府军检查卡哨,一个圆脸大眼睛的男孩,稚气未脱。他拿着我们的英文证明公函,笑着说“还好我上学时英文比较好,我看得懂这封信”,随后他还大声朗读了几句。“幸好你们遇到我了,我们这个检查站可只有我懂英语呢”,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打消了把另外一份俄语公函拿出来的念头。这个男孩还对我护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页一页翻着我的签证页,时不时惊叫“哇,你去过叙利亚”“哇,你去过埃及”“他们那里怎么打仗”,很快,一个军官就把他喊走了。
另一个则是东部民兵卡哨的19岁男孩瓦列博。他对我们这些外国记者充满了善意和好奇。在等待武装车辆来接我们去顿涅茨克时,瓦列博时不时跑到我们车边。一会儿塞给我们一把糖,我仔细看了看,那糖还是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家族企业生产的“Roshen”。一会儿他从胸前的口袋里摸出一片日本产的暖宝宝塞给我,笑着说“我们这里很冷”。一会儿他又不知从哪里搞来三个土豆馅饼。条件限制,匆匆和瓦列博聊了几句,他说他还没真打过仗,如果真打起来,他有信心赢过300米外那个乌军的军事卡哨。后来,他悄悄跑过来说,想跟我合影。我下车后,他一把把手里的ak74自动步枪塞给我,一定要让我拿着和他照相。闪光灯亮起来的时候,卡哨的军官也发现了瓦列博的“出格”举动,上来狠狠把他批了一顿。瓦列博低着头,军官一扭脸,他立即冲我做了一个鬼脸。引路军车到达后,瓦列博跑到路中央,指挥其他车辆停下让我们先走,还一个劲冲我们挥手。
这些匆匆走上战场的“娃娃兵”的确欠缺军事素养,可是他们的单纯善良会让人在冰冷的战区感到一丝丝温暖。但转念想到一旦交火发生,他们可能最先遭遇不测,心里就会加倍凄凉。
到达顿涅茨克市区是晚上八点,这里已经采用了俄罗斯时间,和基辅有一小时时差。由于宵禁,大街上空无一人,车也很少看见。我们上次住的旅店已经停业,整个城市只有两家旅店。窗户上,店家“贴心”地贴起米字胶布,防止爆炸或子弹击中造成的玻璃飞溅伤人。和夏天时相比,这里的枪炮声明显少了,也许是新年就要来临的原因。凌晨两点,两声从不远处的机场传来的爆炸声惊醒了我,那是已经争夺了7个月、死伤数百的地方。就像乌克兰冬季太阳总升起得很晚一样,停火与和平还在远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