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反转剧不能比谁的嗓门大

2015年07月13日10:12  新闻专栏  作者:刘雪松  
海关查货走私冷冻肉/资料图 海关查货走私冷冻肉/资料图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刘雪松

  本来想看过期的冷冻肉从哪来、会不会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没想到围观的是一场新闻真假的隔空撕扯。这是连日来“僵尸肉”新闻的逆神转,呈现给受众的一场闹剧。而且,反转了不止一个回合。

  事实证明,将“不明真相”这个概念按在围观这场反转剧情的人们头上,是再也准确不过的了。人们的判断,跟着撕扯的双方而逆转,似乎谁占了上风,谁的支持率就高。这足见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之高,也证明了真相对于民众生活的无比重要。

  针对同行“资深记者”洪广玉公开发文指称新华社

  “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五问僵尸肉”的新华社记者李丹昨天“五问洪广玉”,凭什么得出僵尸肉是假新闻的结论。至此,一块僵尸肉的追踪,已经演化成新闻真假的互掐,受众围观的已经不是有没有僵尸肉了,而是媒体的职业素养与操守问题了,跑题跑到这个份上,对受众的智商、对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智慧,都是一场挑战。

  事实上,剧情再怎么翻转,本质并没有变化。这便是,危害人们食品安全的所谓僵尸肉,确实存在。这一点,可以从昨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一则通报,得出基本的判断。

  国家食药监总局等发布的通报,显然是指向性很明确的一则安民告示。核心两层意思,一,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漠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并已全部销毁。二,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做到真实、公正。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今年、“四五年”、“销毁”。表明在今年以来的时间段上,确实查获到了长达四五年的过期肉,查获到的已经全部销毁。

  但回过头来看,这则通报并没有对以个人名义互掐的媒体记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如果突破“今年”的时间概念、突破相关部门所掌握的“已经查获”的范畴,那么,僵尸肉的时间长短、交易与否,就还有着不能确定的空间,媒体还有着进一步求证的余地,两家媒体报道中所涉及的当地职能部门,就还需要作出充分的澄清与回应。

  对于媒体来说,打几个电话的采访,就对僵尸肉的存在与否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报道,这在严谨程度上确实存在疑点。毕竟事关真相,事关吃得安全这么个天大的事,也事关职能部门的公信,所以,国家食药监总局等部门对媒体报道提出“真实、公正”的要求,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

  但在这场媒体人之间互掐多日的反转剧中,以截然相左的表达而被双方报道所引述的采访对象,以及这些采访对象所在的相关职能部门,未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是与非的准确回应,这个“观众”做得不是太妥当。

  新华社报道的僵尸肉,究竟是出自70后还是80后,顶多是僵尸的肉龄长短程问题,有没有被报道所夸大,被采访的对象和职能部门应该主动澄清。可能会“得罪”其中一的方,但对民众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的息事与宁人。

  只要是过期的肉,四五年也好、四五十年也罢,叫僵尸肉也好、过期肉也罢,都是不安全的肉,所以,僵尸肉剧情,应该回到真相的探究上来,而不是比谁的嗓门高,谁的腕劲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僵尸肉 假新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