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学之大者忧民忧国

2015年07月13日10:20  新闻专栏  作者:李思辉  
  成思危 成思危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李思辉

  7月12日凌晨,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逝世。消息传出,很多人自发在网上举行悼念活动,大家陨落引发无尽哀思。

  成思危先生一生经历颇丰,既当过锅炉工也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不论身处市井还是身居高位,他始终不改学者本色,心怀天下,“绝不请人代笔”,向来敢说真话,始终不渝学者良心,受到世人的普遍尊敬。

  学之大者治学为国。先生的治学生涯展现的正是一个学者与他所处时代的休戚命运。成思危1935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中国近代新闻史著名人物成舍我。成年后,他却选择了与“文人”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搞化工研究。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连绵战火,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化工领域的技术和专家。因此,他果断“向科学进军”。

  “文革”结束后,他意识到,即将迎来春天的中国,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或缺尤为紧迫。于是,当时已在化工界颇有名气的他,改行学了工商管理。凭借过硬的学风,他同样在这一领域取得深厚造诣。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改革开放推进的需要,他又重新开启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从工科到工商管理再到虚拟经济,学科跨度之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先生始终毅然决然。因为每一次转型都不是基于个人爱好,而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需要。国家需要、时代需要,就是个人奋斗的目标。把个人的治学生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不畏艰难、不计得失、不论荣辱,贡献时代、贡献人民,这不正是为人为学的至高境界么?这不正是今天的人们需要重新打量和坚持的么?

  学之大者,忧民忧国。成思危先生后半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高参和制定者、“中国的创业板之父”,然而他从不讳言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他就公开表示,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投资者面临投资行为不理性的危险,这被誉为“中国政府高层官员对股市最为公开表达的担忧”;他在许多场合呼吁深入推进股市退市机制,提出三种退市方式:“一是摘牌退市,二是协议退市,三是收购退市”;就在今年年初,病重住院的成思危还在遗著中写道:“战略目标的确定是所有研究问题中首要决定的问题,如果目标一错,满盘皆输。”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光,成思危所思所想的还是他倾注心血的中国金融改革。他的这些思考对中国股市的现状和未来不无启示价值。

  “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 ”,成思危先生带着这样的理想离开了我们,但人们不会忘记他对中国现代资本市场的奠基作用,不会忘记他的很多观点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影响,更不会忘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改革思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成思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