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瑞
我在机关,而且是同一机关工作了30多年,对《不是官话》上一刀君说的“机关不缺人,只缺干事的人”这句话非常认同。现在是,过去是,更早的过去也还是。怎么说?
在公务员还不是“逢进必考”的年代,说实话,当公务员是不吃香的。工资低啊,社会地位也没见高。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很多公务员都放着铁饭碗不要下海去了。我呢,所以没有下海,所以在一个机关一干就是“一辈子”(我铁定我会在现在的机关干到退休),一来是我的“不求上进”,记得当时我的第一任师傅就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女同志嘛,适合在机关里混混;二来咱对金钱没啥概念,至今还是如此,有工资够活就行了。
后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公务员的薪酬一涨再涨,而国有企业改制后下岗职工一时成为那个时代的热词。两两一PK,反差立马拉大。不少人挤破脑袋往机关钻,这一钻,凭的是“后门”和“路道”,显然不是真才实学。有些人,进机关就是想混日子的,加之原本做的工作与机关工作也无相同之处,而且还有点了年岁也不可能再学新东西,主客观无不决定他们进来就不是想干事的,也干不成事。
再后来,公务员越来越吃香,全中国找工作的眼睛就盯着机关,这时候开始,公务员对一部分人实行了“逢进必考”。说心里话,虽然考试不是最优的择人办法,但是目前也没有比这更加公平的办法,同时,以我之见,进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一关关筛选进机关的这部分人总体上确实比其他走后门,靠关系或者单纯的开组织考察调动进机关的人要优秀。这部分是相对会干事的人。但是,正如一刀君文章中提到的,部队转业进机关的,情况就相当地复杂了。
自从贺卫方教授痛斥了转复军人进法院后,这些没有相应资格的部队“长”们,已经基本进不了政法机关了,虽然官方从来没有放下姿态接受声明自己接受贺卫方的批判,但是实际行动上有看大的改进。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法院不能进,每年那么多部队转业军人怎么办?以前是企业效益好,一蓬风往企业跑,现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企业好的好差的差,终是没有机关来得稳定,最最最大的差距是退休之后的养老金,机关跟着在职的一样调整,企业每年听上去百分之十百分之十的加,但是差距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想进机关成了军转的第一选择。
我们东南某市还更是个特例,本地的驻军特别多,虽然留在东南某市的部队干部要降职安置,但是想留下来不回户籍地的军官人数还是每年名列东南地区的前茅。这些年来,年年军转,年年进机关,机关里的军转干部比例高的已经达到四分之三,一般是一半对一半。我单位有一个处室,全处5个人,4个是部队转业的。有些军转干部在部队已经做到了正团甚至副师,你让他到了机关重新学业务做具体工作,现实吗?真心不现实!
有一个特例,或者可以说是绝例了。在部队里做到营级,转业进机关后做科员。按说科员那点事凭谁只要有高中的文化程度就不难胜任,可是谁知道这位兵哥哥,整天在办公室抄书抄报纸,一年下来抄了好几本笔记本,但是你安排他做事情,他连开张信封都出尽洋相。算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奇葩军人。还有一种情况,部队的职级怎么升的,咱也不了解,转业进机关后,相应占了机关有限的职数,导致真正在机关里干了很多年干得也很出色的同志们要升职没有名额了。要说你占了职数还能干事也就算了,偏偏机关里就是进来不易出去更难。于是养了一个又一个拿着高薪不会做事的人,而且这个雪球还越滚越大。
因为转业干部年年要安置,安置的主渠道就是机关,你再运气好,也总是会遇到不会干事的,或者确实低说由于部队工作与地方工作的不同,他们难以转变角色导致“不会干”。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何年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国家能不能考虑通过其他更加合适的政策,比如,设立转业基金对军队转业干部给予优厚的补偿,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往机关里塞。这样对军转干部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交代,对机关精简机构和人岗相配也是一个确保。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