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和老百姓有啥关系?

2015年10月26日09:42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五年规划,和老百姓有啥关系? 五年规划,和老百姓有啥关系?

  文/丁永勋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习惯上把五年当成一个阶段性节点。今年是“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启幕的关键一年。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谋篇布局。

  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一个规划,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看起来非常高大上,关系国家发展全局,表现为一个个发展目标和数字,但这些发展成就和目标,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生活上,体现在民众衣食住行的变化中。

  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向着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稳步前进。

  国民经济增长目标,是制定五年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观测指标。尤其是具有标志性的GDP数据,小数点后细微的变化,都能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不过,我们重视GDP,但又不能陷入唯GDP主义。这五年来的经济增长,不仅更重视质量和效益,而且更注重发展成果能否增进人民福祉,给普通民众带来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幸福感。反之,以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甚至牺牲公众利益的增长,数字再漂亮,对民众来说也没有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发展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仅在前4年,2011年至2014年就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19万人,提前实现“十二五”目标。尤其是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带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社会就业。

  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更是直接与民生相关。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教育、医卫、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和生存环境。精准扶贫的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城乡医保、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就定下了民生投入不下降的“军令状”,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并没有影响民生方面的支出,我国将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保障民生投入,既是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本职责,也会给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首次与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平实的话语,准确诠释了改革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关系。保障、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庄严承诺,要体现在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还要能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的民生话语,落实为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民生变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五年规划 民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