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亮
10月30日,台湾“行政院”公布了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台湾地区生产总值较2014年同期增长-1.01%,是近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GDP负增长。与此同时,台湾失业率攀升至3.79%,也创近年来新高。就在经济数据公布后不久,国台办发布消息,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和马英九将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在新加坡会面,此次会面能否在马英九执政后期为台湾经济和政治注入强心剂,值得拭目以待。
早在今年2月,台湾前“国科会”主委、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出版了一本新书《找回台湾经济正义与活力》,这个极具价值号召性的标题,彰显了台湾本土知识精英对于台湾未来经济前景的忧虑,也表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成为了学界认识当下台湾经济发展的价值分界线。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有过行政经验的经济学者,朱敬一对台湾经济衰退的担忧在几个月后不幸化为现实,只是没有预料到一切会转变的如此之快。
台湾经济出现负增长的三大原因
2015年6月,麦当劳集团宣布正式撤销台湾麦当劳子公司,同时将台湾414家麦当劳直营店全部改为特许经营店,即便台湾子公司去年营收高达170亿。麦当劳从台湾撤资只是一个微观个案,却包含多重含义,一方面标志着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的刚性饮食消费需求萎缩,餐饮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劳保费用、店面租金和劳动力工资等成本上升,使得台湾对于外资而言投资吸引力不断下降,外资开始加快撤离。
在内需不振和外资撤离的背景下,台湾最为倚重的出口贸易也并无亮点。2015年6月,台湾出口贸易为2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9%,也是6年来台湾出口贸易最大幅度的衰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经济之所以不断下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欧洲危机和全球制造业回流推动国际贸易增长放缓
首先,台湾经济不振是由于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欧盟占全球贸易近三分之一,但是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的贸易需求至今仍然疲软不振,同时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国际分工格局均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格局正在重塑。受上述短期循环性和长期结构性因素调整的影响,全球贸易增长不断放缓。从1986-2000年,全球贸易GDP每增长1%,全球贸易增长2.81%,而2001-2013年,全球贸易GDP每增长1%,全球贸易只增长1.31%,从2013-2015年,全球贸易GDP每增长1%,全球贸易仅增长0.7%。可见,全球贸易高速增长带动GDP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这对于以国际贸易为重要经济支柱的台湾而言,经济冲击尤甚。
台湾是开放型经济体,国际贸易占GDP比重较大,且以商品贸易为主,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的调整对台湾影响更大。2014年,台湾商品出口占GDP的比重高达58.8%,韩国为44.0%,而日本、美国仅为15.2%和9.4%。这种商品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得其经济增长极容易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2015年上半年,日本出口贸易下降8.1%,韩国下降5.2%,新加坡下降17.4%,马来西亚下降13.1%。倾巢之下岂能独善其身,在东亚地区整体出口贸易形势不彰的国际环境下,台湾上半年出口贸易也下降7.1%,在东亚地区处于中游水平。
(二)两岸经济合作受阻制约了第三产业的潜在增长
台湾当前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其中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占比30%,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68%,第一产业农林渔业仅占比2%。当前台湾制造业受国际形势影响,产品出口低迷,而服务业在未签订服务贸易协定的情况下,主要受本地需求影响。当前,台湾人口数目较小,市场规模有限,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一定条件制约。未来若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则有必要主动谋求岛外市场,像新加坡一样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
而此前,台湾与大陆谈判服务贸易协定,遭遇了岛内反服贸社会运动,两岸服务贸易合作一度陷入僵局。对比2009年台湾GDP由于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也出现增长-1.94%的衰退,恰是2010年两岸经济合作协议(ECFA)正式生效,使得台湾GDP年增长回到10.88%。而这次台湾6年后再度出现经济负增长,对于重启两岸服务贸易合作或许是一轮新的机遇。
当前服务贸易谈判停滞不前,并不是两岸经济合作诚意不够,而是由于台湾并未形成普惠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台湾经济发展并未有效惠及各阶层的台湾民众,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定未得到广泛的民意认同。正如两岸问题专家郑振清教授所说的,太阳花学运标志着台湾的政治议题分化由以往只关注蓝绿分化、统独分化转到也关注贫富、阶级的分化。这种贫富阶层分化不仅影响到台湾的本土选举,也会借由公众舆论影响到台湾一系列公共政策。当前台湾民粹化运动干扰理性政策决策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次原因是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民众对于政治精英的决策和治理产生天然的不信任。
(三)内部未形成应对衰退的有效政策“组合拳”
对于岛内政治精英而言,眼下最为重要的是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无论是10月份国民党的“换柱”,还是民进党蔡英文的访日,都表明台湾两党已经进入了激烈的政治竞争。当前政治精英的注意力更多是向谋划政治选举倾斜,而不是协同治理经济困境。岛内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政热经冷的格局。经济政策只是两党博弈的配角议题,政治选举才是当前的主角议题。
因而,应对经济衰退的政策更多是着眼于短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比如,台湾在10月30日公布第三季度GDP数据的同时也宣布推出40亿台币的消费刺激计划,提出通过消费补贴的方式鼓励居民购买空调、电冰箱、热水器等家电,鼓励居民手机2G信号用户升级4G、鼓励居民购买小型农机具。无论是从政策力度上还是政策范围来看,此项消费刺激计划对于重振经济只是杯水车薪。而今年台湾政府预算紧缩,公共投资工程进度缓慢,财政政策扩张的幅度也相当有限。
关于台湾经济衰退的三个误区
当前对于认识台湾经济衰退,有三个典型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未有效厘清事情本质,反而容易在情绪化的表达上干扰理性判断。
第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中国加快制造业升级会加剧台湾经济衰退。之前,有部分学者认为台湾经济对于大陆的依赖性过强,随着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陆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对于台湾的产业链会构成一定冲击。
这种观点是典型的以静态僵化思维看待大陆的发展,误判大陆发展对台湾的机遇。制造业升级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美国提出了制造业回流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大陆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实质是为了抢占全球制造业发展升级的有利地位,是为了推动东亚地区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从地理位置来看,台湾更容易与大陆实现制造业的分工合作,而不是与美国和德国进行合作。大陆的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都会为台湾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台湾可以加强与大陆的科技合作,共同建设研发中心,共同开发自主核心技术,参与大陆产业链的协助,分享大陆经济转型的红利。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经济国际化、自由化就一定会解救台湾的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国际化和自由化是台湾过去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宝贵经验,但是当前台湾政界似乎形成一个僵化的认识,认为只要加入国际竞争一定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将加入自由贸易协定当作拯救经济的锦囊妙计。
从2013年起,台湾掀起了一股努力加入TPP和RCEP的热潮,这对于未来进一步拓展台湾出口市场显然有帮助,但是对于调整台湾内部经济结构却并无帮助。相反,台湾经济进一步国际化和自由化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饥不择食地签订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只会锁定固有的经济模式,加剧外向型经济的波动。台湾选择签订自由贸易合作协议必须要从自己产业结构实际出发,重点选择与自身产业互补性强的合作对象。
此外,当前台湾大量热钱涌入,很多资金并未投资于实业,而是投资在股市,2014年台湾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28.39亿美元,但是外资汇入台湾短期投资(FPI)的净汇入金额高达2031亿美元,外商短期投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70倍,大规模的国际热钱对于国际利率十分敏感,一旦台币降息美元加息,国际热钱的快进快出可能对股市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一定冲击。
第三个误区就是认为大陆对于台湾经济衰退乐观其成。当前,部分台湾学者对于加强与大陆经济合作存在诸多疑虑,认为大陆与台湾经济存在潜在竞争,大陆并不希望台湾经济腾飞。这样的观点是狭隘地看待两岸的经济合作,并不符合现实。
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和则两利,争则两伤。大陆与台湾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对于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这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稳、全球贸易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大陆和台湾都面临如何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和重塑企业家精神的挑战,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陆愿意帮助台湾走出经济衰退的怪圈,大陆也希望台湾能够帮助大陆推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