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2015年11月12日09:34  新闻专栏  作者:新闻传播学研   
他们觉得传播学院的学生好厉害,其实真实情况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他们觉得传播学院的学生好厉害,其实真实情况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文/马婉莹

  听说今天(8日)记者节,朋友圈又被记者节这三个字刷屏了。不得不感叹,每一天都有足够新鲜的事件冲淡昨天的新闻。昨天习马会闹得朋友圈不安宁,今天记者节又戳中了传媒人的神经,大家纷纷开始为自己唱赞歌。

  2013年我参加高考,分数下来在预期之内,一本线边缘,北上广好的学校差太多分,一般的学校又不甘心。所以,我填报了一所省内普通师范大学的传媒专业。

  现在想想,当时还在中文系和新闻系之间纠结了好久,连大一转专业的时候都想过要转到中文系去,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没有下定决心转。

  我的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很多人听到这个专业,总是问我,你是学播音主持吧,口才肯定特别好吧。我从一开始的辩解到后面的沉默,后来有人问我是什么专业,我直接说:新闻。如果他们还想问具体一点,我就会说,做电视新闻的。别人就会很满意我的答案,不再追问。

  大一的时候,我和同学说:“你看我们的专业——广播电视新闻,现在谁还听广播,谁还看电视,谁还做新闻,三个行业全部衰退,然后我们在学这个专业。”系统的新闻理论这所大学不会教给你,剪辑技术基本靠自学,连专业课都让别人来代课。

  大一的时候,我对新闻还抱着非常憧憬的想法,后来慢慢的在这所学校体会到,新闻学概论可以被一个老师讲的那么无聊,身边的很多同学并不是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大多数人都是被调剂或者被家人说服才填的志愿,也就是说,很多人毕业根本不会从事这个行业。

  这所学校有新闻吗?我不是新闻班的,但是我十分喜欢新闻。很多人说,你要去校园媒体,那里有一群这样抱有新闻梦的人。的确,大一的时候,我确实到了校园媒体,也认识了很多人,但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没有办法继续和他们相处,没办法写稿,慢慢的关系也有疏远了。

  大二的时候,自己开始做公众号,原创新闻评论和一些其他的稿子加起来也有将近100篇了。我试图将我的文字记录在虚拟的网络上,试图想要去分享,现在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娱自乐,根本没有人会在意。班上的同学说,你好像喜欢写新闻评论啊,然后就没有了下文,以为能够试图讨论一些问题,却发现对话完全不在一个调调上。

  这个公众号,我从来没有想要做过系统的推广,关注的人几乎百分之九十七都是我不认识的人,里面所有的文章没有任何老师的系统指导,包括排版设计,内容设定全部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

  其实有时候也不想做了,将近100篇稿子很少得到身边人的鼓励,都是粉丝们在后台留言,给我建议和帮助。每次做不下去,想不出选题,就对自己说,要对二百多号粉丝负责,然后用阿Q精神继续刷微博,找选题去了。

  在同学的印象里,我似乎很讨厌做电视新闻,很讨厌机器,说实话,相比于纸媒和新媒体,确实和讨厌电视新闻,不过重点是,没有遇到合拍的人,我做什么都觉得讨厌。

  回到标题,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是怎样一种体验?其实没有资格说体验,我只能说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是要碰运气的。遇到好的老师愿意带你,愿意帮你改稿子,愿意推荐你,那么恭喜你运气不错。如果像我一样运气不是特别好,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自己写写稿子,自习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要有足够强大的心态,要不然比较容易被别人疏远,因为这样不是很合群。

  如果想要谈新闻理想,这个可能性不太大,如果恰好这所普通的大学还是在普通的城市,那么就更糟糕了,别人可以一步到位的事情,你可能得多走好几步,比如像我。

  记得大二上新闻采写,老师问我们班上以后谁想当记者?班上没有一个人举手。现在的状态就是很多课我其实都不想去上,反正也不会去听。

  这个学期选修了哲学课,突然发现当初报志愿的时候应该报哲学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知道毕业即失业,这样反而能够让自己破罐子破摔,索性不以工作为目的,安安静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四年。

  哲学课上老师说过,全师大几万号人只有你们十几个人在读哲学,在学怎么样做人,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真得挺好笑的。

  大一的时候,就有学长对我说,这个学院太浮躁了。参加运动会的开幕式,我们学院走方阵带的是单反,我们的口号是:传播传播,美女最多。在其他学院人的眼里,他们觉得传播学院的学生好厉害,会写稿会剪辑会拍摄,其实真实情况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真正有实力的人有多少?

  所有的事情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所以造成现在的局面,不是学校的错,是我当年不够努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传媒 新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