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牛弹琴
1月11日,《人民日报》18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的文章,引人瞩目的再次提到了“下岗”话题,这是一周内这份中国第一党报两次提到“下岗”。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去产能被列在首位。这是壮士断腕的举动,因为去产能的必然结果,就是关停企业,很多人将失去工作。“下岗”这个中国式的委婉词语,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不可避免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但去产能又不得不做。中国经济当前的一大病症,就是产能大量过剩,带来的危害,则是整个行业死气沉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产能过剩行业利润下降明显。例如,10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69.6亿元,同比减少63.4亿元。
很多苟延残喘的企业,实质上就是僵尸企业,考虑到税收、就业,以及可能的腐败利益输送,政府、银行不敢让它死,大量信贷即使有风险,还须继续填入这个无底洞。由此是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被占用,好的企业、有潜力的公司却无法得到发展。
《人民日报》文章更是用一般形容刑事犯的词汇,总结了“三宗罪”。
——“无功受禄”,无经济效益却占用大量资源,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尽管僵尸企业无效益,却依然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本、能源、劳动力等资源,导致资源无法向收益更高的部门流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2014年浙江省金华市摸底发现,三年无所得税入库企业共1542家,却在寸土寸金的浙中占地2.57万亩。
——“寻衅滋事”,无竞争实力却扰乱市场秩序,还以稳定为借口占据社会资金。例如前些年,钢铁价格飘红,一些僵尸企业就“死灰复燃”,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加重、利润下降加速、研发投入不足,阻碍了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成长。
——“蚁穴溃堤”,无偿债能力却吸纳大量企业拆借与银行贷款,易引发金融风险。僵尸企业往往背负大量负债,而且有时涉及民间借贷,关系到当地众多企业的资金链安全。而且,一些银行为了避免企业破产、呆账变坏账,也不得不一次次续贷。僵尸企业处置不及时、不合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所以,在视察山西时,总理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好产能也要优胜劣汰。
劣汏,那就必须破产关门。但很多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这些企业可能是当地城市的就业大户。企业关门带来的影响,可以想象。
《人民日报》曾举龙煤集团作例子。这个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2012年净亏8亿元,2013年亏损23亿元,2014年亏损接近60亿元,处于过剩产业又严重亏损的龙煤,必然结果是退出市场,但职工多达20万,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政府再怎么帮忙,下岗工人的难处可以想象。
龙煤只是这新一轮下岗潮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相当多企业迟早得破产关门。一些本身就是靠政府(背后则是纳税人)输血的国企,尤其是地方国企,将大规模关停并转,很多家庭将面临失去经济来源的困境。
这种状况,也并非仅仅发生在东北和山西。《洛杉矶时报》日前报道,在过去几个月,深圳等制造业中心的几十家工厂关门,其中包括为华为、三星等代工智能手机的深圳中天信。即使苹果公司也不能幸免,而中国政府也为此伤透脑筋。据《华尔街日报》,为了降低下岗工人数量,省级主管部门向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富士康集团补贴了1200万美元……
“从头再来”的励志歌,或许又会再度在神州大地响起。
当然,作为光明的一面,现在的中国毕竟不是20年前的中国,在2016年1月4日的《人民日报》七问供给侧改革的文章中,“权威人士”就提到了“下岗失业问题”也谈到,相比上世纪90年代,现在我国的实力相当雄厚,经济发展基本面好,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前景是光明的,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社会就业形势、财力规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进步,抗风险能力强,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确实可能吸收大量就业,催发出新的类似华为的创新型企业,并有朝一日大放光彩。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新创业的。
政府显然对此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总理在山西考察时,提出的一条意见就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线,通过转岗就业、扶持创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合理安排分流职工,维护其合法权益。
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再不能出现第一次下岗潮时的惨象了!
但阵痛仍不可避免,下岗潮必然来临,中国经济要凤凰涅磐,很多人将不得不成为牺牲品。准备好,寒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