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在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发表68周年之际,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暨成立大会在愚公故里济源市举行。据悉,研究会将开展各种专题研究,为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内涵。(6月25日中国新闻网)
该消息因为有“毛泽东嫡孙毛新宇担任荣誉会长”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谁担任会长、名誉会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会成立后怎样开展研究,是一边倒的对愚公精神进行肯定性研究呢,还是一分为二进行批判性研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68年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引用了这则寓言,高度肯定了愚公精神,号召全党发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搬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显然,在引用这则寓言时,毛泽东选择性地解读了愚公精神,即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团结全党同志、鼓舞人民夺取胜利的积极作用。
但寓言之为寓言,它的隐喻特征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解读路径,也就是说它具有多义性,不同的人能从中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假如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愚公精神,大可以得出以下几种否定性评价:一是不自量力。以一个九旬老人的衰迈之躯欲搬掉两座大山,无疑是天方夜谭。面对智叟诘难,他给出了一个貌似有理实则扯淡的“子孙传承”的理由,且不说子孙都如他这般“愚”,就算是,也像他这样挖山不止,那谁来种地?谁来织布?生产生活如何安排?还要不要读书?命且不保,焉能挖山?二是缺乏环保意识。愚公率领子孙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挖山、移山,只会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说句笑话,幸亏王屋山没移掉,不然济源市就会少了一大笔旅游收入。三是缺乏公共精神。太行、王屋不是他们家的私产,而是属于住在“方七百里”内的“邻人”共同的财富,是诸多山民赖以生存的公共资源,愚公有什么权利私自做主,将它们搬去?按照他的设想,是要把两座山搬去填渤海,那近海的渔民靠什么为生?赖神仙之力,两座山最终被放置在了朔方东部和雍州南面,这下,愚公一家出行方便了,可朔方东部和雍州南面的百姓又得遭殃了。四是缺乏民主意识。做出搬掉两座大山的愚蠢决定,竟然是愚公一人说了算,听不得妻子意见,也听不进邻人的劝告,专横霸道,独断专行。
上述解读并不全面,但仅仅这些就足以认定,愚公不仅愚不可及,而且顽固不化,只会傻干,蛮干,苦干,全然不顾邻人的利益,也不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大计,所有这些,今人都要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尤其是在愚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无视公德、践踏民主、独断专行的个人品格,更需进行批判性研究。
不可忘记,解放后,由于各级政府盲目崇扬愚公精神,本着“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战斗精神,战天斗地,滥砍乱伐,劈山造田,炸山填海(湖),大兴水利工程,犯下了一系列愚蠢的错误。典型的是三门峡工程,因为听不进现代“智叟”黄万里等水利专家的反对意见,违背自然规律,盲目上马,结果呢?大家都看到了,后患无穷。
研究愚公精神,目的是为了指导社会现实和经济发展。作为愚公故里,济源市这些年经济发展较快,但要看到,济源市的发展得益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旦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像云南个旧那样,锡矿挖完了,经济就陷入了停顿,持续发展就会成问题。如果此时再号召发扬愚公精神,一味向自然资源索取生产力,结果只会更糟。明智的做法是,在用批判眼光研究愚公精神的同时,不妨重新评价一下“智叟精神”。现在看来,智叟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在他身上体现的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求真精神,恰恰是新时代所要大力提倡的。
世上再无神仙,能帮助“现代愚公”搬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大山,惟有与时俱进,转换发展思路,腾龙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方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