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何需“亲自上课”

2013年06月27日14:21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孔建益给机械工程专业79名学生上了本学期《机械原理》的最后一堂课。课后,孔建益还向学生们道歉:“这学期我的事务比较繁忙,有几次上课没能亲自前来,而是找其他老师帮我代课,还请大家多多原谅。”孔建益一番诚恳的表白,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下课前,孔建益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并向所有学生承诺,学生给他发的短信,他必看必回。

  一校之长亲自为学生上课,而且还把手机号码留给学生,给人的印象是特别“亲民”。然而,从校长职业化角度看,这或许又是一种职责的错位。

  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大学。考核、评价其作为与贡献,也应该立足对大学的管理,其学术研究或教育教学方面的作为并非主流。如果对一名大学校长提出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要求,其结果可能是管理工作做不好,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也被耽误,就如媒体所报道的,孔校长也缺了好几次课。当好一名大学校长,需要在管理岗位全力以赴,而不是以兼职状态完成校长的岗位职责。

  不仅如此,校长一边担任行政管理工作,一边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教育教学,还被认为是“权力通吃”,既获得行政管理的好处(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享有相应的待遇),也谋求学术利益和教育声誉。近年来,大学校长入选两院院士以及获评国家教学名师,就遭遇了一些质疑。

  正是由于如此,教育部在试行公选校长时明确提到,担任校长后要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而过去两年间,少数新任校长公开承诺,担任校长后不再申请新的课题,不再带研究生,不申报院士和国家奖项,得到社会广泛好评。这是校长职业化的回归。只有从职业化角度,选拔、管理、考核、评价校长,校长才能把全部精力用到学校管理中,同时也限制校长动用行政权,去谋求学术利益和教育声誉。这也是实现大学行政权、学术权、教育权分离的基本措施。

  可能有人认为,校长亲自为学生上课,同时把手机号码给学生,也是深入了解校情,以便管理好大学的重要举措。这恰恰说明我国大学的管理还没有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在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中,校长负责行政事务,执行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教育决策和学术决策,为教授和学生服务。而学校的教育决策和学术决策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校长需要通过亲自教书来接近学生,这只能说是当前治校模式中的一道“风景”。

  有意思的是,不少网友对校长亲自授课予以好评。这也表明,由于校长还没有实行职业化,因此,对校长这一角色社会还没有形成共识。这也反过来影响校长的职业化,当社会都用传统观念要求校长,希望其既是“学术高手”,又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所作为,校长们也就难以放弃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事实上,这也是当前推进校长职业化的难点之一。而如果大家习惯用职业化的眼光看待大学校长,不去追捧校长是“学术超人”、“教学达人”,校长角色也就实现了职业化的回归。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