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如何坚守良知

2013年07月19日17:25  新闻专栏  作者:魏英杰  
陈吉宁校长向毕业生授予学位 陈吉宁校长向毕业生授予学位

  近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3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表精彩演讲,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

  陈校长的演讲,是对大学精神的一次重申。虽说德育向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中,国内大学却普遍存在着重才轻德的功利倾向。这种教育倾向的一个结果,就是当前大学里弥漫着一股唯成功论的铜臭气息。都说大学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殊不知,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应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也该是一个有理性、有良知的人。陈校长对坚守良知的强调,可谓切中当下教育弊端。

  这番演说,也是针对当前社会不良现象发出的警世之言。正如他所说,近年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腐化堕落、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一再碰触社会良知的底线,不断拷问着人们的心灵。知识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性却败坏了,这究竟是为什么?这或者说明,在社会转型阶段,由于价值多元、利益诱惑、压力倍增,许多人迷失了“心的方向”,丧失了道德原则。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坚守良知的品质越发显得可贵。

  一个有知识的人,该如何坚守良知?在陈校长看来,坚守良知并不需要有过人才华、远大志向抑或不同凡响的能力,而只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这样说有一定道理。良知的本义就是一种先天的道德意识(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坚守良知理论上也不难,只要具备是非判断、择善而从即可。但在现实社会中,坚守良知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一个是非混淆、善恶不明的时代,坚守良知需要极大的勇气,乃高尚人格的代名词。

  关于这一点,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不难得出结论。远的不说,经历过“反右”和“大跃进”时期的人,都清楚在那个年代一个人坚守良知要付出多大代价。如在“大跃进”时期,要是一个人敢说不可能存在亩产万斤,其下场可想而知。巴金先生晚年一直提倡讲真话,以今日眼光看,有人难免会问:讲真话难道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吗?然也。不过,正因为他是从一个讲不了真话的时代走来,才倍加觉得坚持讲真话的不易。

  对于知识分子来讲,坚守良知不仅需要勇气,还要坚持专业判断。特别是在当下,专业操守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只要敢于发出声音,什么观点都能够找到传播平台。遗憾的是,不时有专家学者发表一些违背专业判断、丧失底线原则的雷人言论。也因如此,这些专家教授被网友调侃为“砖家”、“叫兽”,公共知识分子一词也被矮化为带有贬义的“公知”。但这并不是说,在一个人人都可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已不需要专业人士的声音,而是表明,公众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提高了。在这个时代,更需要知识分子从专业角度出发,发出理性声音。

  大学生是专业人才,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员。他们是维护社会良知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从专业出发,坚守良知,对这个社会的风气扭转有着重大意义。坚守良知,既要求他们坚持专业和理性判断,不随波逐流,也要求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有勇气追求真相,发出独立的声音。这样的话,一个时代的风气才可能逐渐好转,讲真话、守良知也才能回归成为一个社会的基本底线原则。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