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如何实现生命突围

2014年05月13日07:25  新闻专栏  作者:单士兵  
愿媒体人都有健康自由的明天。 愿媒体人都有健康自由的明天。

  最近,媒体人的非正常死亡,以密集性的态势,让这个行当里无数人,觉得心神不宁。

  比如,《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过国亮,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宋斌,杭州《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深圳报业发行物流公司总经理张敬武,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就在这段时间,或被癌症夺命,或因抑郁自杀,也激起无数人痛感。

  媒体人到底怎么了?媒体行业为何也成了危险行业?这些非正常死亡现象,让很多人这样的思考。

  问题肯定要指向媒体人的职场生态和行业特性。事实上,在这些非正死亡的背后,“压力巨大”就是绕不开的重要原因。人在压力面前,不可能背负无限责任,不可能拥有无尽力量。过国亮的善良乐观,徐行的激情专业,张敬武的忠厚敬业……这一切,都不足以抵挡工作压力带给身体的伤害。于是,病魔有了可趁之机。

  媒体人超长延时工作、不规律的作息、睡眠严重匮乏、膳食结构不合理、缺少体育运动,确实都与工作特性有关。把媒体人说成是“用生命在上班”,很多时候并不算特别过份。问题是,这已经成为媒体人共同的无奈,已经成为一种麻木的生活方式。当然,很多人也很无奈。恰如徐行所说,“需要这份工作养家”。作为媒体人,我也不例外。

  特别是,在行业转型的风口浪尖上,传统媒体人普遍遭遇着职业危机,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转型期的中国本来就有着太多的彷徨与困惑,媒体转型也方向不明,充满不确定性,在不断加剧对媒体人的折磨。所以,媒体人肯定无法成为中国这个被称“过劳死”第一国的豁免人群,而且,这种过劳,是身心俱疲。

  这些都是现实,没有什么需要回避的。要真正拯救媒体人,前提就如这个行业的基本要求——说真话。所以,不应绕开中国用工大环境,不要绕开媒体人的工作特性,当然,也不能绕开媒体人的工作环境。

  与很多行业不同的是,在这个价值溃散观念分歧的年代,因为种种现实原因,特别是权力干预,媒体人常常不得不放弃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久而久之,也容易出现苦闷郁积与人格分裂,进而伤害到自身健康。

  那么,拯救媒体人,就是要释放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给价值碰撞找到一个缓冲地带。这也是普适性的社会问题,无非就是要回到权利框架下,回到文化包容的语境下。

  不妨想想,天天在为别人主张权利的媒体人,连自己最基本的健康权与生命权都无法保证,这又是怎样可悲的耻辱?作为知识分子的媒体人,连自己基本的价值信仰与独立人格也无法守护,又是怎样可怜的人生?

  媒体人需要更多的积极自由,这需要大环境改变,需要相关制度的驱动。最基本的,就是民主与自由,就是开放与宽容。

  但是,如果只是把媒体人的健康问题都推给外部环境,就既不客观,也不理性,容易消极,不利于彻底解决问题。对媒体人来说,也应该好好去梳理一下自己的价值,由此来驱动一种更加健康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在今天,媒体人面临的价值困境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出口,理想主义和专业主义的表达,也正在迎来更多的开放平台,这需要媒体人的自我发现;媒体人更应该调整心态,懂得选择积极生活,形成强烈的生命意识,良好的运动健康习惯,学习更多医学知识,特别是懂得珍惜家庭和亲人,这样,才能让让内心更加阳光,让癌症、抑郁症之类的病魔无法靠近自己。

  这些说得有点空,不够具象,那么,就举自己例子吧。在改变不了大环境的时候,我努力让工作小环境更加开放包容,善待每个异见者;不再抱怨单位组织的媒体无法发表自己观点,因为现实中有更多新介质与自媒体平台;漫久的夜班生活曾让我体重肥胖到180斤,后来,经过运动健身也可以定格在130斤;每天面对女儿的笑脸,我觉得以前“看透了黑暗,就看透了世界上所有的颜色”的签名,其实很可,。因为太阳每天都会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升起。

  总之,让媒体人拥有积极自由,远离健康问题,不论是制度保障,还是行业自律,以及媒体人自我修行,一切都是有选择的。愿媒体人都有健康自由的明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媒体人 行业健康 生命自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