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抵制,一个悲哀的行为艺术

2014年05月19日17:00  新闻专栏  作者:陶舜  

  近期有两个艺人在网民的口水中扩大了知名度,他们是香港演员杜汶泽和台湾歌手陈升。其颇具地域歧视色彩的言论让网民反感,招致“抵制”呼声。极端言论及抵制的声音,或被公共媒体设置成议题继续讨论,或被政府部门直接回应,曝光率瞬间暴增。

  那么在这过程中,网民“得到”了什么?被抵制者又“失去”了什么?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生态是否因此“受益”了?

  广东惠州3人煽动非法上访,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厂被刑拘。

  被口水消解的公共讨论

  先来回顾一下这两位都是怎样触及网民的逆鳞吧。先说陈升,他近日接受台媒专访时谈及《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我会告诉你,我反服贸。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我们真的要牺牲我们的生活品质吗?我有很多大陆朋友,我也很喜欢他们,但我常跟他们讲,等你们上厕所会关门的时候,我再跟你谈统一。”

  这句话涉及到几个大话题,一是台湾的反服贸活动,二是两岸的统一大业。两个大话题下面分别有一个立场先行的生活细节:服贸会牺牲台湾人的生活品质,大陆人上厕所不关门。这四个话题聚合在一起,由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说出来,很难不引爆舆论。

  杜汶泽同样支持反服贸,和陈升一样,真正的伤人语仍是具体的:有时候,对于某些大陆网民自以为是的言论,大家不用太在意,其实他们并没有多大的本事,只不过刚好够钱去了个网吧而已。

  公允说,两人的伤人语都预设了对大陆人的鄙视性偏见,横遭抵制不算冤枉。便是在腾讯专题《“成功抵制杜汶泽”的代价》这样一篇去情绪化的严肃文章之后,其投票亦显示,有18万多网民支持“抵制”杜文泽,占投票总数的62%之多。

  随后国内媒体纷纷发表严肃批评,但其声效都弱于明星的讨骂言论。反而是媒体广泛批评的“抵制”声浪,在声效上与讨骂言论势均力敌。

  服贸与反服贸,原是严肃的两岸政策议题,被娱乐明星口水化,再被其所引来的网民口水淹没,政策讨论被情绪反应取代了,真问题被伪问题取代了。所以新京报在5月15日还在《两岸三地交流越多民间情绪越对抗?》中继续呼吁:要走出因偏见和刻板印象导致的情绪对抗,出路只有一条,即继续开展更深入、更真诚的交流,在交流中消灭偏见,在交流中重新认识对方。

  遗憾的是,至少在上述两个演艺人员这里,还无法看到其有深入交流的任何诚意和行动。

  抵制即炒作,“求抵制”更是炒作

  互联网已经诞生20年,新浪微博也从几年前的测试版成功走到纳斯达克上市。中国的政商艺体各界名人早已见识了网络的魅力和影响力。如果说数年前网民抵制日货、日企,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严肃和正经意味的话,那么今天,抵制,早已荡尽了最初的那一点严肃,彻底成为娱乐工业的一句行话。

  本文无意引述诸多媒体刊登的反抵制常识性文章,正在于它们没有能够把握此轮争议的脉搏。陈升、杜汶泽的过激言论明显不值一驳,表面说反服贸,本质在反陆客或鄙视陆客,它是一种求抵制的情绪,并非一种观点。看看杜文泽的原话就清楚了:“不用再说什么:有本事别来大陆赚钱。我告诉你:有本事阻止我来大陆!”

  这种挑衅姿态,本质上就是自我炒作。正如网络流行语所说:“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为炒作哪有注意力?检索新闻不难发现,这一招杜汶泽早已屡试不爽,只不过这一次借助了两岸的核心议题,搭上了直升机,相较以往,动静最大。后来大家都知道,国台办对陈升的言论专门出面回应,斥其为极端言论。炒作惊动了“党中央”,蹩脚明星们夫复何求?

  对情绪的最有力反击,是更粗暴的情绪反弹。这一点,网民很清楚,一些媒体反而不知所谓了。还有比抵制他参与的演艺项目,声称要断他的财路(网民显然做不到的)更直接更粗暴的吗?

  最有力的抵制声音,实际上就来自文娱圈,多数网民只是大潮中的跟随者而已。比如,“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通过微博抵制杜汶泽:“我投资制作的电影,绝不用杜汶泽。有杜汶泽参与的任何项目,我主控的公司绝不参与(投资,营销)。”成为首家抵制杜汶泽的大陆影视公司。炒作相当成功。当然,更成功的还是认证微博“粤娱粤快乐”,其抵制主题的微博被转发将近9万次。

  至于杜汶泽所参演的电影《放手爱》等票房不佳,片方紧急声明选杜做演员乃失误,也只是公关常规而已。这部片子本身就没有什么看点,票房差归咎于抵制,大概也能牺牲他一人、幸福一大家,为制作团队捡回个面子。对此乔志峰一针见血:说不定,即使无人抵制,影片的票房也不见得能高到哪里去。

  反价值传播时代

  自1995年1月1日全国首家都市类媒体《华西都市报》创刊以来,都市类媒体比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潇湘晨报等,对基本常识和启蒙理念的普及,加之在网络的助力下,历经近20年,很多常识在今天已经没有反复诉说的必要。

  在此形势下,媒体人对公共议题的把握,正悄然发生改变:从对公共事件的言说,逐步走向参与和行动。这尤其表现在近年来媒体爆料人的高歌猛进和记者举报反腐的苗头初露。

  在如此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正价值已经很难掀起舆论高潮,因为公众早已耳熟能详,引为常识,反而是反价值(比如反常识,反人性,反普世价值等等)更容易进入传播链——在网民、媒体的批判和反讽之中。2013年12月,著名媒体人张天潘在北京大学传播学院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十多年过去了,启蒙已经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波谷,开始走下坡路了,反向价值的评论(比如《环球时报》)才能被关注”。

  颇值一提的是,近期这两个抵制潮流中,不少网民就是通过对抵制的戏讽,来抵制“抵制”,这使得“抵制”话语,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丰富多元性。微信公号“毒舌的毒”5月14日就集纳网友点评赶制了一份《抵制陈升操作方法大全》,对抵制话语进行了戏仿性批判,比如,@鹦鹉史航:先抵制地安门!——“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支持南锣,支持五道营!评论里有朋友说:“虽然无法抵制陈升,但我们可以抵制刘若英啊!”—>“对!抵制奶茶刘若英”—>“奶茶妹妹上学呢!怎么抵制?!”—>“奶茶妹妹没法儿下手!但我们可以抵制刘强东!”—>“抵制京东!!!”。

  够无厘头了吧?连抵制本身,也是要被消解的。

  选择性抵制的悲哀

  如果愿意花点时间盘点一番中国网民近年的抵制小史,不难发现,从成本考虑,在网上抵制三流小明星,实际上成本最低。也因此,此类抵制总能酝酿成势,鼓噪前进。

  以下都是媒体公开报道过的:有学者曾发起过抵制春晚,效果大家都知道,春晚还是春晚;有人抵制过非本地户籍学子的受教育权不平等,结果你懂的;有个富豪的别墅区(显然在郊区)被规划要建垃圾场,他们去公安局报批想要拉个横幅“散个步”,结果散步那天仍然有人进了派出所。至于杭州余杭市民近日抗建垃圾焚烧场的抵制,这几天当地警方已经拘留了数十名参与者,并继续公布涉事者照片,后果你也懂的。

  还有更夸张的,山东济宁兖州曹某在百度贴吧匿名骂“兖州里交警真孬种”,竟被行政拘留,以致丢了工作。更奇葩的是,当地公安还将其当做典型公示,并附上洋洋洒洒的“交警提醒”。被媒体批评后当地道歉,说要对责任人进行问责,可至今连责任人叫什么名字都语焉不详。

  说起来,似乎还是抵制港台明星最安全,效果也最显著——常常能上头条,还不会被“寻衅滋事”——至少港星还没有起诉骂人的网民。或许,在这个社交媒体构建的泛娱乐化时代,抵制就是抵制与被抵制者的互相点“赞”和点“踩”,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点赞点踩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何事惊慌?在这两起抵制事件中,笔墨官司笔墨打,市场官司市场断,彼此玩得都挺High,这就够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抵制 行为艺术 杜汶泽 陈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