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7时50分许,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早市发生性质极其恶劣的严重暴力恐怖案件,两辆无牌汽车冲撞碾压人群,并引爆爆炸装置,截至目前已造成31人死亡,94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主席等领导人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迅速侦破案件,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全面加强社会面巡控和重点部位防控,严防发生连锁反应,强调对暴恐活动和恐怖分子必须警钟长鸣、重拳出击,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时至今日,任何有正常智商和良知的人,都知道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知道必须对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说不。但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对他们说不,如何杜绝身边的恐怖主义危险元素和隐患,还社会以平安。
首先,应该打破一切侥幸心理和幻想,认识到反恐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对恐怖主义的斗争,是关乎社会安定、关乎包括自己在内每一个人切身安全的大是大非问题,不论民族、信仰、地域、社会阶层、政治见解,每个人在这一问题上都应抱持共同的立场,惟如此,才能令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丧失其梦寐以求的话语权。恐怖分子在公共场合丧心病狂,制造一次又一次暴恐事件,最根本的目的,无非是为自己张目,让社会恐慌,对恐怖主义说不,就必须针锋相对,令其难售其奸。
其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恐怖分子必然会一次又一次借地域、民族、宗教、民生等话题说事,将自己的罪恶目的,煞费苦心地用这些炫目的包装纸包装起来,一方面为自己寻找犯罪口实,另一方面,也意在挑拨民族关系、混淆国内外视听。越是暴恐多发时期,就越要冷静、理智,必须将暴力恐怖活动和正常社会活动、恐怖分子和民族群众严格区分开来,必须坚决避免一切种族、地域、宗教歧视性语言,避免不加区别地对待特定族群,那样做非但不是“反恐”,反倒正中了恐怖分子的奸计——他们一再制造恐怖事件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彼此猜疑、排斥和隔离。
恐怖分子之所以在特定地区,尚有一定生存土壤,尚能蒙蔽一部分人,和某些地区民生、就业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客观存在,和教育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和部分地区基层组织、机构功能弱化等,都有很大关系,这些问题有些已是老生常谈,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当务之急,是亡羊补牢,将这些漏洞尽快修补起来。
还应注意到一个现象,即近期暴恐事件的针对目标,已由传统的军政机构、军警和政府工作人员,变为普通民用目标和无辜各族群众,由传统的特定地区,变为更广阔的“随机”区域,这一方面固然增大了防控的难度和压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持续严打高压下,恐怖组织、分子也正处于既疯狂、又绝望的困境,他们不愿停手,更不愿坐以待毙,却又无力挑战严防死守的传统目标,就只能对防护力薄弱的民众下手,而这样做固然会引发恐慌,却更会让更多原本对恐怖活动认识不足、不清的普通人,对恐怖主义、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的真面目,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他们愈疯狂,被他们蒙蔽的人就会越少。在这种形势下,既要扩大防控、打击面,又要对症下药地发动社会、发动群众。暴恐分子的越野车,可以撞破街头的铁栅栏,却绝撞不破群防群治、同仇敌忾的“人栅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