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加速、深港通展望——我向总理提问

2014年06月05日16:34  新闻专栏  作者:凯雷  

  15年前的今天,1999年6月4日,我当面突袭提问总理二板市场何时开,我们等急了,朱总笑言要借鉴香港经验;15年后的总理记者会,香港文汇报再次突袭提问,克强总理28字惠港新政的回答坐言起行,沪港通今年将推出的消息对两地资本市场的震撼性至今未消。历数深圳创业板的困境,港股直通车的僵局,上海国际板的叫停,如今回味两任总理的问答,研讨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涉港部分,可见中央决策层对香港的重视,香港才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桥梁。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借鉴、联动香港的改革,沪港通方迈出第一步,且看。

  沪港通加速、深港通展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离不开香港

  15年前的今天,我赶到人民大会堂,原总理朱镕基见曾荫权。我第一次当面突袭提问朱总:“总理,二板市场何时开,我们都等急了!”朱总没有回避,笑指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对我说,“等香港有了经验,我们就会跟上来”!

  中央改革历来重视香港经验

  当年炎炎夏日,二板市场(创业板)正是内地学界、证券界最关注的话题,厉以宁等提出北京应开设二板,包括成思危等官员与学者更是鼓与呼,一浪高过一浪。但决策层对二板市场的底牌何在,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这是一个没有事先打招呼的提问,朱总在不设防的情况脱口而出的回答,亮出决策者内心的思维与智慧底牌。第二天,香港文汇报就此做出头版报道,从香港、内地高官到政商学界就此议论纷纷、解读不一,朱总谈二板14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作为现场提问当事人,我反复推演分析,那就是二板市场不会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创业板市场才匆匆上马,但难言成功)这就是朱总理问答的威力,更是中国决策层向来重视借鉴香港经验与教训的大智慧。

  克强总理28字惠港新政

  15年后的“两会”,香港文汇报在克强总理记者会最后一个突袭提问,“总理,今年会有新的惠港政策出台吗?”李克强总理和朱总风格一脉相承,不惧挑战性问题,他听闻是香港问题,转过身来一字一顿讲出28字惠港新新政:“凡是有利于香港繁荣的,我们都会去做,过去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

  今天夏日更炎炎,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五年间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急推创业板,又拟推出国际板等种种变革,仍未能实现资本市场的根本性变革。过去五年,我听到太多有关上海证券市场要走向国际化的种种说法,这些热议与香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都号称要直接对接国际,要为外资跨国公司单独在上海交易所开设板块云云。这五年,我对此批评、反驳太多,但国际板在上海官员口中如当年二板市场一样如箭在弦,仿佛开设在即。

  这又是一个没有事先打招呼的提问,克强总理在不设防的情况脱口而出回答,亮出决策者内心的思维与智慧底牌。第二天,香港文汇报就此做出头版头条,很多政商界人士在分析,克强总说的惠港新政策首先将在哪方面呢?作为香港文汇报,我们反复推演分析,2011年8月李克强访港后,中央持续加大推进惠港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在经贸、金融、民生社会事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都体现出卓越成效,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作为区域物流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梳理这两年来的讲话得出的答案是,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今年将有大动作,但具体动作是什么,社会专业界亦莫衷一是。我的猜测将是聚焦金融,因为2007年前的港股直通车,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宣布当天我们即专门派出记者到天津去探访,结果一无所获。新总理上任,港股直通车总该亮相了吧。 

  克强总理投下“沪港通”震撼弹

  遗憾的是我这次猜错了,欣喜的是,总理对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意志与气魄、对香港资本市场借鉴的重视,早已超越上海的国际板与七年前的有限机构参与的港股直通车。

  克强总理回答香港文汇报提问不到20天,谜底揭晓——沪港通将问世。当克强总理今年4月10日在博鳌论坛表示,将积极推动建立上海和香港股票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时,我的感慨是,我们对新一届中央与新一任总理,在推进金融领域改革与开放的力度与智慧方面太缺乏想象力!震惊的不但是香港文汇报记者,更是两岸四地的金融界人士,几乎没有人能猜到这一金融市场决策的大手笔,没有猜到沪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这件事这么快!这比还没有落地的港股直通车、传说的上海国际板,更有大气魄,更接地气,这体现了新一届中央对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强大意志,对香港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

  展望未来香港、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展望香港在中国未来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与地位,作为两次亲历总理问答的媒体人,我有以下五点判断与思索。

  香港才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桥梁

  一,香港文汇报十五年间两次亲历提问总理,中央对香港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脉胳清晰可见。1,香港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桥梁地位未变,而且加强。2,香港作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完全确立。3,香港与上海不是竞争关系,是协同合作,更是互联互通共创新国际新市场的关系。4,香港是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助推器,借鉴香港经验、汲取香港教训、与香港合作共赢仍将是内地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考量。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任务与目标,厘清与提振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定位与地位。从十五年前对二板市场的审慎,到2007年的港通直通车、2008年推出二板市场,都是借鉴香港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香港资本市场难道只是借鉴的意义、敲边鼓的作用?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这两点,有机统一,回答了海内外的疑问,确立了香港作为内地开放合作的首位与龙头地位。

  克强总理在三月份“两会”时回答香港文汇报提问提出的“28字惠港新政”,正是对三中全会有关香港地位与定位决策的加强性说明与具化。今年四月份,沪港通的提出与目前按计划推进正是三中全会对香港定位、地位确立的体现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沪港通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元素。在沪港通设计中,人民币境外使用得以更安全、便利的实现,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得以水到渠成的巩固与实现,未来与沪港通同样的产品与设计想信将相继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作用将不言而喻。

  上海自贸区、国际板代替不了香港资本市场地位

  三,上海自贸区、上海国际板代替不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地位。之前上海有官员在谈到“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一向强调的皆是上海自贸区,很少提到香港的作用;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之前,上海官员与学界更多的谈到的是上海资本市场要设国际板,很少谈到香港资本市场桥梁作用。结合三中全会改革决定、克强总理两会“惠港新政”、“沪港通”这一震撼弹,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在内地自贸区建设中,各地改革进程中,地位没有弱化,更没有边缘化,而是桥梁优势、特点得到中央的重视,与内地各项重大改革并行不悖,更在倒逼内地资本市场改革,利用“开放”促“改革”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香港才是中国走向国际的最佳桥梁,这一定位在“沪港通”中得到充分体现,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一体化进程相信还将有大动作。

  四,香港为惠普性开放改革注入重要动力元素。从借鉴香港经验,到内地独立发展二板市场,甚至上海证券交易所要单干国际板被叫停,十五年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成为中央的智慧决策。更重要的是,互联互通的改革进程中,受益的是更为广泛的群体与民众。2007年提出的港股直通车门槛极高,主要是机构参与;2011年提出的国际板,以特殊规则和特殊板块让跨国公司在沪市上市,机构甚至个人买到的是国际股票,到底是不是那一张国际通行的股票都不好说。从沪港通的设计观看,它的门槛要比直通车低,它的国际通行性要比臆想出的国际板要好,可以说它是一款改革开放的普惠性设计与产品,既有助于海外投资机构(个人)持有人民币,也有助于境内投资机构(个人)对外投资,藏汇于民,同时,也为开启中国境内投资者未来在境内购买腾讯、京东等在海外上市的优质股票的通道做准备,分享真正国际通行红利可期。

  深圳当有与香港互联互通新思维

  五,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中,深圳当有强烈危机感,当有与香港互联互通的新思维。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与上海相比,在资本市场改革中落于人后。1999年的今天,我向总理提问二板市场始,中国二板市场一直在酝酿中。但香港的二板市场没有开,内地即不会开;香港二板市场不成熟,内地更会借鉴经验;但创业板市场落户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却是上下的共识之一。如今的二板市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诞生,但规则、管理、种类与国际市场相去甚远,但沾染内地A股主板存在的种种问题却一应俱全。

  在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程中,如今的深圳市场远远落后于上海。离香港最近的深圳,没能推出“深港通”,落得纸上谈兵,既有外因,更有内因,唯有更高层面的设计与改革方能冲出当前的困局。方式与办法无它,即是按照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提出的“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扩大对香港的开放合作”上做文章,在今年“沪港通”推出的基础上,争取来年能推出“深港通”,更当与上海形成差异化竞争与业态,融合香港资本市场,借鉴国际创业板经验,创出深圳资本市场改革的新天地。(凯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香港 李克强总理 资本市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